《去经年,忽还乡》⑤
周府,子拙院。生了这么大一场怪病,本就不胜丰腴的琬儿更瘦了。一张小脸棱角骨立,颜色雪白,看着都骇人。
只有那双笑眼,依旧璀璨明亮,光彩照人。
端端给王道娥和义国夫人见过礼,燕暻,才走上前。
“姐姐还有哪里不舒服么?还冷么?”
“就是风寒。对不起阿,让殿下担心了。”
“姐姐能吃饭了么?想吃什么么?”
琬儿靠在靠枕上,摇摇头。
“嘴里都是苦药味儿,什么胃口都没有。王爷吃过了么?”
“吾也不饿,一会儿回去再吃。”
琬儿看看燕暻的膝盖。
“疼不疼阿?”
“不疼的。”
“暻儿,你还记不记得,当年,你见到援兵时,说的第一句话么?”
“你可能早忘了,但姐姐没忘。”
琬儿伸手,拉过燕暻的手。
“你说,吾是燕暻,大燕六王子,是战神北威王的弟弟,这是吾的姐姐,徽州大儒,周真权的孙女,周文昭。”
“暻儿,姐姐不后悔,姑姑不后悔,周家所有人都不后悔。当年,即便,你不在徽州,怹们也一定,还是会做出一样的选择的。”
“但,如果不是因为你,历史,也许不会忘记我们周家,但,一定会湮灭许多义士忠魂的名字。”
“姐姐。”
“暻儿,如果你真的感激周家,感激徽州,那就带着这一份感恩,好好生活,切不可猥琐偏狭,虚度光阴。”
“爱惜你的才华,趁着年轻,多做些利国利民,能为君父为大燕分忧的好事。”
琬儿,捂着帕子干咳起来,顺势,松开了拉着燕暻的手。
“无论你相不相信,我和薛名臣的婚事,我自己真的很满意。”
琬儿又咳嗽一阵,才继道:
“说我没有不甘心,肯定是假话,可经此一难,我才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天若有情天亦老。情深不寿。”
“太学同窗那么多年,你比我了解薛名臣。他虽然不是什么天之骄子,但就冲,他能为了陛下,为了安乐的幸福,甘愿牺牲自己的仕途,名声。”
“他也是个顶天立地,光明磊落,知恩图报的大丈夫。我相信,成亲后,只要我真心对他,好好孝顺父母长辈,他也决不会辜负了我。”
燕暻,还是不想放弃。
“姐姐,这可是您的终身大事,相敬如宾,无欲则刚,说的简单,鞋穿在自己脚上,谁难受谁知道。”
“您再好好想想。为您自己想想。”
“吾不是不让您嫁人,实在,是这薛家人情复杂,家宅烦乱,不是什么积善之家阿!”
“成亲后,我又不在……”
“您想井水不犯河水,快刀斩乱麻,可您一个当孙媳妇的,有什么资格和权力,举这把刀?薛文宇,可能让你举么?”
“您的心够硬,刀够快么?”
燕暻几乎是在哀求琬儿了。
“姐姐,咱们退婚罢。”
“正好,安乐不想嫁阎二郎,让她替您,嫁给薛文宇……”
“暻儿,你和姐姐说实话,是不是薛家听说了什么,想悔婚了?还是,薛名臣不愿意?”
燕暻一听,勃然急了。
“悔婚?他们凭什么悔婚?”
王道娥,这时才开口。
“琬儿,你不要多想。”
“当初,是薛家自己合的八字,对你一万个满意,薛将军才带着薛文宇,正式,向陛下求的婚。”
“天地为鉴。薛家,就是吃了一万颗豹子胆,也不敢出尔反尔,悔这桩婚阿。”
“但,六殿下的话,你也该慎重考虑一下。如果,你真的不愿意下嫁薛家,不若,趁这个机会退婚罢?”
“姻缘天定,一诺千金。嫁乞随乞,嫁叟随叟。”
也不知是咳的,还是害羞,琬儿的脸腾就红了。
“既然,一定是要嫁人,嫁给薛文宇,我还是欢喜的。”
王道娥看了燕暻一眼。
“你欢喜就好。”
又陪琬儿待了两天,王道娥,便告别琬儿,继续乘船南下,追赶燕暄一行了。
这次中秋祭祖,凡是周家在谱的族亲,无论天南海北,能来的几乎全来了。
老少男女加在一起,少说,也有三百七八十人,遑论,还带了多少的亲随仆妇,丫鬟小厮。
整日出来进去,车马如龙,好不热闹。
偌大的周府,终于一扫多年的肃穆悲怆,重新焕发了生机。
只是这么多人,周府和庄子,肯定是住不下的,所以,只能先紧着女眷和孩子们住,男人们则去外边,包客栈住了。
这样,既能保证琬儿得到静养,又方便他们之间联络亲情,应酬团拜,倒是一举多得。
祭祖,虽然是件庄穆的大事,但,大家也不是要如何聚会欢乐,中秋团圆,人之常情而已。
对周府外的事情,燕暻一概不管不问,只当不知道。
至于周家高祖堂兄一脉,见不仅没有秋风可打,还得自费食宿,捐纳不菲的帛金,便偃旗息鼓,打道回府了。
中秋节后,周家姑太太,琬儿的亲姑姑,义国夫人,就借口家中公婆年事已高,身体不好,先离开了。
云方来,开了最后两副汤药,也想告辞了,却架不住燕暻‘威逼利诱’,一再挽留。
其实,以他的医术和个性,倒不是真看得上那一千两银子。
可,背靠大树好乘凉,如果,真能攀上暻王这根高枝儿,以后云游学医,行走江湖,肯定助益良多。
老话说得好,‘多个朋友多条路’不是?
“郡主就是一时元气虚弱,悲喜激射,中了风邪,现在已经痊愈了。好好静养半个月就是,真不必再吃药巩固了。”
“您也知道,这是药三分毒,贫道的药尤其毒。”
“诊金您已经给我了,无功不受禄,这一千两银子贫道说什么,也不能收了。”
“正好,贫道也要去京都见一故人,如果王爷不嫌弃,一路上,多有个照应就是。”
燕暻在京都时,交游甚广,认识的三教九流多了,早就见怪不怪。笑着客气推让两句,也就随他去了。
昨天,喝完最后一副药,琬儿终于不用再忌口了,心心念念了好几天,非要去大石桥吃什么云吞面。
“就是不知道,这么多年过去了,那包云吞的嫂子还干不干了?回没回老家?”
颖中城,东市口,有一座大石桥,沿着河两岸,有一片很大的夜市。
一到夜里,灯幌相接,连绵数里,什么时新果子,小吃美食,茶酱杂物,唱曲卖艺的,应有尽有。
因为都是小吃小贩,左右还有住家,人情味儿,烟火味儿十足,还有水上集市,可以乘船游玩观光,逛着可比京都的大官湖热闹多了。
说是夜市,其实根本没有休市的时候,商户风雨无阻,游人昼夜不绝,每天四鼓以后,人才稀稀散了,五鼓钟鸣,早市就又开了。
那可真是:‘车马纷纷白昼同,十里绮罗夜有声。’
‘万家灯火方行乐,九陌轮蹄肯放闲。’
所以,无论什么时候,大石桥这一带,都是人流不息,熙熙攘攘的。
琬儿和燕暻到时,天已经大亮,一早儿,挑着担子,进城卖菜卖花的农民陆续散了,卖早点早茶的小摊子,架锅的架锅,热油的热油。
一个挨着一个。却是疏密有间,更不会互相轧客。
小本买卖的生意经里,最重要的一条,便是这‘和气生财,互惠互利’。
两家卖包子的之间,总得隔着五六个摊子,而卖甜浆和豆腐脑的隔壁,一定会有一家炸果篦儿麻团的。
“暻儿,暻儿,就是这家云吞面,保准鲜掉你舌头!”
“姑娘,是哪家阿?蓝幌子那家?秦,秦阿嫂云吞面?”
“对,对秦阿嫂,嫂子夫家姓秦,还有个儿子叫石头,我绝不会记错的。”
还是素瑾心细又机灵,还在桥上,就瞅准了那桌儿人要走。
“姑娘,有空桌!”
“奴婢先去给公子和姑娘,占个位置。”
“人多车碰的,你慢点儿跑。”
素瑾回头招招手。
“放心罢,姑娘。”
素瑾一蹦一跳,跑到云吞摊儿,一屁股,坐在那张还热着的板凳上。
“大嫂子,这桌儿有人了。”
“好嘞,小大姐坐罢,几个人阿?我好给烫碗筷。石头,快去收桌。”
只见这位大阿嫂,衣着干净,手脚麻利,边忙活擀面,边笑着招呼客人:
“听口音小大姐不是本地人,京都来的?”
素瑾,把手里的食盒放在桌上,拿出几只大海碗,没有回答问题,而是笑眯眯道:
“麻烦大嫂子,给我烧一壶热水,我好烫烫这几副碗筷。”
这秦阿嫂,在大石桥一带摆摊也十几年了,非富即贵,讲究干净的也不是没见过,可,这逛早市还自备碗筷的,却是头一个儿。
再看这姑娘,生的聪明清俊,穿戴也讲究,而且未语先笑,不卑不亢,就知道,这大概是京都哪家贵人的贴身丫鬟。
“哎,小大姐您先坐,我这炉子旺,水一会儿就开了。”
秦阿嫂,有心想再多打听几句,想想不妥,便继续低头忙自己的面案子了。
只是,这心里像长了草一样,总踮着脚,四处寻摸着什么。
“阿嫂今天在阿,两碗阳春面。”
“哎,有些日子没见两位秀才公了,先坐阿,一会儿就得。”
这边,面刚下锅,琬儿和燕暻就进来了。
秦阿嫂,一把扔了笊篱,就跑出灶间,却并不敢靠近。
“周,周姑娘?是,是周家大姑娘么?”
周府,子拙院。生了这么大一场怪病,本就不胜丰腴的琬儿更瘦了。一张小脸棱角骨立,颜色雪白,看着都骇人。
只有那双笑眼,依旧璀璨明亮,光彩照人。
端端给王道娥和义国夫人见过礼,燕暻,才走上前。
“姐姐还有哪里不舒服么?还冷么?”
“就是风寒。对不起阿,让殿下担心了。”
“姐姐能吃饭了么?想吃什么么?”
琬儿靠在靠枕上,摇摇头。
“嘴里都是苦药味儿,什么胃口都没有。王爷吃过了么?”
“吾也不饿,一会儿回去再吃。”
琬儿看看燕暻的膝盖。
“疼不疼阿?”
“不疼的。”
“暻儿,你还记不记得,当年,你见到援兵时,说的第一句话么?”
“你可能早忘了,但姐姐没忘。”
琬儿伸手,拉过燕暻的手。
“你说,吾是燕暻,大燕六王子,是战神北威王的弟弟,这是吾的姐姐,徽州大儒,周真权的孙女,周文昭。”
“暻儿,姐姐不后悔,姑姑不后悔,周家所有人都不后悔。当年,即便,你不在徽州,怹们也一定,还是会做出一样的选择的。”
“但,如果不是因为你,历史,也许不会忘记我们周家,但,一定会湮灭许多义士忠魂的名字。”
“姐姐。”
“暻儿,如果你真的感激周家,感激徽州,那就带着这一份感恩,好好生活,切不可猥琐偏狭,虚度光阴。”
“爱惜你的才华,趁着年轻,多做些利国利民,能为君父为大燕分忧的好事。”
琬儿,捂着帕子干咳起来,顺势,松开了拉着燕暻的手。
“无论你相不相信,我和薛名臣的婚事,我自己真的很满意。”
琬儿又咳嗽一阵,才继道:
“说我没有不甘心,肯定是假话,可经此一难,我才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天若有情天亦老。情深不寿。”
“太学同窗那么多年,你比我了解薛名臣。他虽然不是什么天之骄子,但就冲,他能为了陛下,为了安乐的幸福,甘愿牺牲自己的仕途,名声。”
“他也是个顶天立地,光明磊落,知恩图报的大丈夫。我相信,成亲后,只要我真心对他,好好孝顺父母长辈,他也决不会辜负了我。”
燕暻,还是不想放弃。
“姐姐,这可是您的终身大事,相敬如宾,无欲则刚,说的简单,鞋穿在自己脚上,谁难受谁知道。”
“您再好好想想。为您自己想想。”
“吾不是不让您嫁人,实在,是这薛家人情复杂,家宅烦乱,不是什么积善之家阿!”
“成亲后,我又不在……”
“您想井水不犯河水,快刀斩乱麻,可您一个当孙媳妇的,有什么资格和权力,举这把刀?薛文宇,可能让你举么?”
“您的心够硬,刀够快么?”
燕暻几乎是在哀求琬儿了。
“姐姐,咱们退婚罢。”
“正好,安乐不想嫁阎二郎,让她替您,嫁给薛文宇……”
“暻儿,你和姐姐说实话,是不是薛家听说了什么,想悔婚了?还是,薛名臣不愿意?”
燕暻一听,勃然急了。
“悔婚?他们凭什么悔婚?”
王道娥,这时才开口。
“琬儿,你不要多想。”
“当初,是薛家自己合的八字,对你一万个满意,薛将军才带着薛文宇,正式,向陛下求的婚。”
“天地为鉴。薛家,就是吃了一万颗豹子胆,也不敢出尔反尔,悔这桩婚阿。”
“但,六殿下的话,你也该慎重考虑一下。如果,你真的不愿意下嫁薛家,不若,趁这个机会退婚罢?”
“姻缘天定,一诺千金。嫁乞随乞,嫁叟随叟。”
也不知是咳的,还是害羞,琬儿的脸腾就红了。
“既然,一定是要嫁人,嫁给薛文宇,我还是欢喜的。”
王道娥看了燕暻一眼。
“你欢喜就好。”
又陪琬儿待了两天,王道娥,便告别琬儿,继续乘船南下,追赶燕暄一行了。
这次中秋祭祖,凡是周家在谱的族亲,无论天南海北,能来的几乎全来了。
老少男女加在一起,少说,也有三百七八十人,遑论,还带了多少的亲随仆妇,丫鬟小厮。
整日出来进去,车马如龙,好不热闹。
偌大的周府,终于一扫多年的肃穆悲怆,重新焕发了生机。
只是这么多人,周府和庄子,肯定是住不下的,所以,只能先紧着女眷和孩子们住,男人们则去外边,包客栈住了。
这样,既能保证琬儿得到静养,又方便他们之间联络亲情,应酬团拜,倒是一举多得。
祭祖,虽然是件庄穆的大事,但,大家也不是要如何聚会欢乐,中秋团圆,人之常情而已。
对周府外的事情,燕暻一概不管不问,只当不知道。
至于周家高祖堂兄一脉,见不仅没有秋风可打,还得自费食宿,捐纳不菲的帛金,便偃旗息鼓,打道回府了。
中秋节后,周家姑太太,琬儿的亲姑姑,义国夫人,就借口家中公婆年事已高,身体不好,先离开了。
云方来,开了最后两副汤药,也想告辞了,却架不住燕暻‘威逼利诱’,一再挽留。
其实,以他的医术和个性,倒不是真看得上那一千两银子。
可,背靠大树好乘凉,如果,真能攀上暻王这根高枝儿,以后云游学医,行走江湖,肯定助益良多。
老话说得好,‘多个朋友多条路’不是?
“郡主就是一时元气虚弱,悲喜激射,中了风邪,现在已经痊愈了。好好静养半个月就是,真不必再吃药巩固了。”
“您也知道,这是药三分毒,贫道的药尤其毒。”
“诊金您已经给我了,无功不受禄,这一千两银子贫道说什么,也不能收了。”
“正好,贫道也要去京都见一故人,如果王爷不嫌弃,一路上,多有个照应就是。”
燕暻在京都时,交游甚广,认识的三教九流多了,早就见怪不怪。笑着客气推让两句,也就随他去了。
昨天,喝完最后一副药,琬儿终于不用再忌口了,心心念念了好几天,非要去大石桥吃什么云吞面。
“就是不知道,这么多年过去了,那包云吞的嫂子还干不干了?回没回老家?”
颖中城,东市口,有一座大石桥,沿着河两岸,有一片很大的夜市。
一到夜里,灯幌相接,连绵数里,什么时新果子,小吃美食,茶酱杂物,唱曲卖艺的,应有尽有。
因为都是小吃小贩,左右还有住家,人情味儿,烟火味儿十足,还有水上集市,可以乘船游玩观光,逛着可比京都的大官湖热闹多了。
说是夜市,其实根本没有休市的时候,商户风雨无阻,游人昼夜不绝,每天四鼓以后,人才稀稀散了,五鼓钟鸣,早市就又开了。
那可真是:‘车马纷纷白昼同,十里绮罗夜有声。’
‘万家灯火方行乐,九陌轮蹄肯放闲。’
所以,无论什么时候,大石桥这一带,都是人流不息,熙熙攘攘的。
琬儿和燕暻到时,天已经大亮,一早儿,挑着担子,进城卖菜卖花的农民陆续散了,卖早点早茶的小摊子,架锅的架锅,热油的热油。
一个挨着一个。却是疏密有间,更不会互相轧客。
小本买卖的生意经里,最重要的一条,便是这‘和气生财,互惠互利’。
两家卖包子的之间,总得隔着五六个摊子,而卖甜浆和豆腐脑的隔壁,一定会有一家炸果篦儿麻团的。
“暻儿,暻儿,就是这家云吞面,保准鲜掉你舌头!”
“姑娘,是哪家阿?蓝幌子那家?秦,秦阿嫂云吞面?”
“对,对秦阿嫂,嫂子夫家姓秦,还有个儿子叫石头,我绝不会记错的。”
还是素瑾心细又机灵,还在桥上,就瞅准了那桌儿人要走。
“姑娘,有空桌!”
“奴婢先去给公子和姑娘,占个位置。”
“人多车碰的,你慢点儿跑。”
素瑾回头招招手。
“放心罢,姑娘。”
素瑾一蹦一跳,跑到云吞摊儿,一屁股,坐在那张还热着的板凳上。
“大嫂子,这桌儿有人了。”
“好嘞,小大姐坐罢,几个人阿?我好给烫碗筷。石头,快去收桌。”
只见这位大阿嫂,衣着干净,手脚麻利,边忙活擀面,边笑着招呼客人:
“听口音小大姐不是本地人,京都来的?”
素瑾,把手里的食盒放在桌上,拿出几只大海碗,没有回答问题,而是笑眯眯道:
“麻烦大嫂子,给我烧一壶热水,我好烫烫这几副碗筷。”
这秦阿嫂,在大石桥一带摆摊也十几年了,非富即贵,讲究干净的也不是没见过,可,这逛早市还自备碗筷的,却是头一个儿。
再看这姑娘,生的聪明清俊,穿戴也讲究,而且未语先笑,不卑不亢,就知道,这大概是京都哪家贵人的贴身丫鬟。
“哎,小大姐您先坐,我这炉子旺,水一会儿就开了。”
秦阿嫂,有心想再多打听几句,想想不妥,便继续低头忙自己的面案子了。
只是,这心里像长了草一样,总踮着脚,四处寻摸着什么。
“阿嫂今天在阿,两碗阳春面。”
“哎,有些日子没见两位秀才公了,先坐阿,一会儿就得。”
这边,面刚下锅,琬儿和燕暻就进来了。
秦阿嫂,一把扔了笊篱,就跑出灶间,却并不敢靠近。
“周,周姑娘?是,是周家大姑娘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