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生重问了一遍道:“你送了谁?”
李文树道:“我托博尔送给了一个英国公使,他在英国的家里有马场,有驯马师,波斯会过上和从前一样的日子。来年,它会离开我们的马厩。”
玉生想,如果波斯离去了,那么阿贝丽如何身在何处呢。玉生从来没有将这一切的转变归咎于阿贝丽,或是世上任何一个女人,她不曾忘记,阿贝丽是一个优秀的驯马师。
很快,李文树接着注道:“阿贝丽已经离开上海了,我不记得是哪一天。”
这时,玉生只是道:“安华姑妈呢?”
李文树道:“她去了宝山,这两日就回来。”
风雨过后的傍晚忽然亮如清晨,但只是一瞬,便又晦暗过夜半时分。李文树走到帘幔前,拉下了电灯,灯影照亮了自己唯一的孩子的脸,此刻玉生在一片光明中见到她,却觉得她陌生的就像世上另一个孩子。她离开她的时候,她的眼鼻嘴仿佛都只是一个个虚无的墨点,如今却延伸成一个个精致小巧的字。
她睁了睁眼,似乎是望了玉生一眼,然后又飞快的睡去了。
玉生并不望他,道:“起什么名?”
李文树道:“我等着你,在没有署名的信上我说了。”
玉生道:“你没有署名,我不知道那是你写的信。”
李文树微笑道:“不,你知道。”
然后,他终于见到她注视他了。长久地,短暂地,仅仅一眼。
“明早七点钟,你驱车到万红的绸行门前,我在那里等你。”
紧接着,他又见到她离去了。他并不为此做任何的挽留,他只是在等待中消磨了整整一个夜晚,他觉得这个夜晚甚至长久过过去那半年。天一发白,李文树从帘幔中溜进的一缕光里审视着手中表面,按玉生所说的,幔帐已拆去了。他第一次等着那盘中的针在转动,每一个轮回都像是一次日夜的替换。
似乎要等到针刺穿表盘,他等不到七点钟。在日影初现时,李文树便出了门,这是战火在上海烧开之后,李文树首次看见这样平静,光明的清晨,所以光明与平静在任何时候,永远都由站在经济上层的人来享受。而无力享受它们的人,在李文树的车子驶过时,或拖着残肢,或抱着死婴,蚂蚁似的人从一个个洞穴大小的难民窟里窜出来。
李文树为了一个孩子停下车子,他从前一次也没有这样做过。他等着那个孩子,她艰难地穿过车路,走到车路旁一个角落,她蹲坐下来,很快,她就在那里睡着了。车子近在咫尺路过熟睡中的她时,李文树从车帘中,落下了一张钱票。他没有施舍过世界上任何一个乞丐,昨天和今日,他做了好几件过去三十几年来没有做过的事,正如表盘上轮回的日夜,每一个日夜,对他都如同一个新纪元。
接到他的妻子玉生时,他觉得一切又可追溯回更早,甚至只是他幻梦中而从未发生的日子。那就是在南京之前,他应当更早地与她相遇了,她形单影只地站在绸行的门前,但是他可以坚信这样一个人,就是他的妻子——不再只称为太太了。
玉生回公馆之后,安华姑妈也比预期中更早从宝山回来了。她的泪水真正如暴雨不停,她望着玉生,一遍遍道:“南京还会回来的,你该知道的呀——这也是你的家。”
玉生没有听见安华姑妈呼唤自己的名字,紧接着,她只是一遍遍呼唤道“孩子”,“孩子”。玉生就在她的呼唤中,看向了自己真正的孩子,这样望着,日子似乎就好过多了。
不久后,北平寄来的信件,是邱姑姑在离世之前托到袁瑞先生的药房去的。邱姑姑在信件中提及文蓝,她认为如果不是文蓝,她自己应当在玉生还没有离开北平前就死去了。
她在信上面写道:“我只是不愿你在这样短的时间中,失去太多亲人。我是你的亲人吗?玉生小姐,如果我问你,你一定会承认。得知你要来见我,我非常开心,但是自从我听闻南京的噩耗那一刻,我的命数也开始被南京的哭声淹没,这个世上还有这样毫无人道的事情发生着,那么我这样干干净净地死去,也算是福报了。从前你母亲常说,只要我们的眼睛还睁着,双脚还能踏在土地上,那么就不能算是活不下去了,可惜你母亲这样的人,最终是在病痛中逝去的。但我离去之后,仍希望你记得这话。”
玉生听李文树读完信之后,只是说道:“我明白了,烧了吧。”
然后,在火光对笔墨的吞噬中,玉生的呐喊似乎也被吞噬了。原只是她将整张脸都埋入了李文树的臂膀里,她用脸上所有坚硬的骨头硌着他的肉,包括齿牙,在尖鸣中,低泣中,她回到爱乔和爸爸逝去的那一天了。今日——她为所有人真正哭了丧。
孩子满周岁前,玉生终于请安华姑妈为她取了名字:“李沅。”元是一切的根本,而天元地始之间,安华姑妈原本想的只是“元”,但玉生无比思念秦淮的河水,于是她为这个元,添了一笔流回故土的水源。周岁时,玉生握住她的手,写下了她的姓氏,名字,提笔之下,还有爱乔与林世平的署字,那时,离南京陷落,距爸爸与爱乔死去,已整一年了。
爱蓝就在李沅周岁不久后生产,她生产之后,一次也没有再回到天津去了。她将过去一年曾倾付在李沅身上的母性细细收回,回到了自己的孩子上,她不算是最爱博尔的妻子,但的确是最爱孩子的母亲。博尔不得不接受这一点,他在孩子到来之后更加放纵爱蓝掌握他所有的资产,包括他的房子。很快,爱蓝就将他新买的房子换到同一条道路上,更大更奢靡,一个美国人留下来的别墅中。她逐渐忘记了闫四还有鸳儿这两个人物,后来她听说,鸳儿又换了归宿,闫四介绍她远渡重洋,孙曼琳在法国见过她一次。
孙曼琳寄信回来,但没有提及此事,她在信中第一句话写道:“我已经两年没有见到你,小玉瓶。”
玉生见了她的信,又想起她的脸,她的声,过去这两年之中,也从没有一刻忘记。玉生没有在信中得知她会在什么时候回来,她没有像过去一样三句之中总有一句是提及兰西的,她的信,通篇都写了爱乔和爸爸,但一个字都不忍写入“南京”。信末了,她只注了一句道:“我寄给你的孩子一对金环,她叫什么名?请你找一个最好的金匠,为她刻上吧。”
很快,玉生把那对金环送给了李沅。她收到那对金环的时候,很难得向玉生笑了一笑,安华姑妈在她笑之后,去望了望玉生的脸,玉生也笑了笑。
李文树从香港回来后不久,又接连闭掉了金山银行的两个最大的证券行,之后,他长久地不到银行去了。李沅对他非常亲近,远远超过玉生,因此,李文树非常乐意在李沅身上投入大量的金钱,对他来说,这是绝不回报的永久债券。李文树的生活,他过生活的方式似乎还未因为战火不断而受到任何影响。起码,在表面上是这样。但是,虹口的苏鸿生一家已经陷入了与李文树全然不同的另一种境地,实际上,他如今已经也不住在虹口了,他搬到青浦去了。苏姨太太抵达青浦的那一天,夜里睡了,忽然想起几年前在蒋太太的茶会上,只是,她如何也想不起当初是谁搬到了青浦去?思来索去,总只剩下她自己的脸。
只有苏美玲还来过几次,入了冬,她让人送了暖手炉子暖风机过来,青浦这里是急急找到一所没有被炸毁的,至少不那么贵的房子买下来的。这间房子往上一层的阶梯,苏鸿生高大,总要低着腰才能上去,沿着二楼的窄廊往屋子里头走,一旦下雨,地里也会渗水出来,嘀嗒嗒地,细碎的,煎熬地流着——似乎永远也不能停。这样的房子,自然装不了地暖了。
后面,苏姨太太渐渐叫苏美玲不要再来,她拨了那台从虹口拆来的电话机,如今怎么才觉得,虹口的房子竟是仙境。她等苏美玲接起来,很干脆地说道:“你不要来了呀。”
苏美玲没有回话,她便接着道:“外面下了雪没有?今年的雪来得晚,你不要正巧碰上大雪,来了又要怎么回去?如今又不比你哥哥开汽车公司那会,什么时间都有汽车。你送的东西很好,足够我们用一阵子了,不要费心,我们在这遮住风挡住雨,总不会饿死了去。”
苏姨太太说完了,便挂断了电话。她第一次没有等别人的回话。
几日之后,苏姨太太在那部电话机拆掉之前,接到最后一通来电。她接起来,只以为仍是苏美玲拨来的,正要说话,电话旁,传来的却是李太太的声。
“苏太太。”
玉生在电话中唤了唤她,道:“爱蓝的孩子满岁了,请您到静安来。”
李文树道:“我托博尔送给了一个英国公使,他在英国的家里有马场,有驯马师,波斯会过上和从前一样的日子。来年,它会离开我们的马厩。”
玉生想,如果波斯离去了,那么阿贝丽如何身在何处呢。玉生从来没有将这一切的转变归咎于阿贝丽,或是世上任何一个女人,她不曾忘记,阿贝丽是一个优秀的驯马师。
很快,李文树接着注道:“阿贝丽已经离开上海了,我不记得是哪一天。”
这时,玉生只是道:“安华姑妈呢?”
李文树道:“她去了宝山,这两日就回来。”
风雨过后的傍晚忽然亮如清晨,但只是一瞬,便又晦暗过夜半时分。李文树走到帘幔前,拉下了电灯,灯影照亮了自己唯一的孩子的脸,此刻玉生在一片光明中见到她,却觉得她陌生的就像世上另一个孩子。她离开她的时候,她的眼鼻嘴仿佛都只是一个个虚无的墨点,如今却延伸成一个个精致小巧的字。
她睁了睁眼,似乎是望了玉生一眼,然后又飞快的睡去了。
玉生并不望他,道:“起什么名?”
李文树道:“我等着你,在没有署名的信上我说了。”
玉生道:“你没有署名,我不知道那是你写的信。”
李文树微笑道:“不,你知道。”
然后,他终于见到她注视他了。长久地,短暂地,仅仅一眼。
“明早七点钟,你驱车到万红的绸行门前,我在那里等你。”
紧接着,他又见到她离去了。他并不为此做任何的挽留,他只是在等待中消磨了整整一个夜晚,他觉得这个夜晚甚至长久过过去那半年。天一发白,李文树从帘幔中溜进的一缕光里审视着手中表面,按玉生所说的,幔帐已拆去了。他第一次等着那盘中的针在转动,每一个轮回都像是一次日夜的替换。
似乎要等到针刺穿表盘,他等不到七点钟。在日影初现时,李文树便出了门,这是战火在上海烧开之后,李文树首次看见这样平静,光明的清晨,所以光明与平静在任何时候,永远都由站在经济上层的人来享受。而无力享受它们的人,在李文树的车子驶过时,或拖着残肢,或抱着死婴,蚂蚁似的人从一个个洞穴大小的难民窟里窜出来。
李文树为了一个孩子停下车子,他从前一次也没有这样做过。他等着那个孩子,她艰难地穿过车路,走到车路旁一个角落,她蹲坐下来,很快,她就在那里睡着了。车子近在咫尺路过熟睡中的她时,李文树从车帘中,落下了一张钱票。他没有施舍过世界上任何一个乞丐,昨天和今日,他做了好几件过去三十几年来没有做过的事,正如表盘上轮回的日夜,每一个日夜,对他都如同一个新纪元。
接到他的妻子玉生时,他觉得一切又可追溯回更早,甚至只是他幻梦中而从未发生的日子。那就是在南京之前,他应当更早地与她相遇了,她形单影只地站在绸行的门前,但是他可以坚信这样一个人,就是他的妻子——不再只称为太太了。
玉生回公馆之后,安华姑妈也比预期中更早从宝山回来了。她的泪水真正如暴雨不停,她望着玉生,一遍遍道:“南京还会回来的,你该知道的呀——这也是你的家。”
玉生没有听见安华姑妈呼唤自己的名字,紧接着,她只是一遍遍呼唤道“孩子”,“孩子”。玉生就在她的呼唤中,看向了自己真正的孩子,这样望着,日子似乎就好过多了。
不久后,北平寄来的信件,是邱姑姑在离世之前托到袁瑞先生的药房去的。邱姑姑在信件中提及文蓝,她认为如果不是文蓝,她自己应当在玉生还没有离开北平前就死去了。
她在信上面写道:“我只是不愿你在这样短的时间中,失去太多亲人。我是你的亲人吗?玉生小姐,如果我问你,你一定会承认。得知你要来见我,我非常开心,但是自从我听闻南京的噩耗那一刻,我的命数也开始被南京的哭声淹没,这个世上还有这样毫无人道的事情发生着,那么我这样干干净净地死去,也算是福报了。从前你母亲常说,只要我们的眼睛还睁着,双脚还能踏在土地上,那么就不能算是活不下去了,可惜你母亲这样的人,最终是在病痛中逝去的。但我离去之后,仍希望你记得这话。”
玉生听李文树读完信之后,只是说道:“我明白了,烧了吧。”
然后,在火光对笔墨的吞噬中,玉生的呐喊似乎也被吞噬了。原只是她将整张脸都埋入了李文树的臂膀里,她用脸上所有坚硬的骨头硌着他的肉,包括齿牙,在尖鸣中,低泣中,她回到爱乔和爸爸逝去的那一天了。今日——她为所有人真正哭了丧。
孩子满周岁前,玉生终于请安华姑妈为她取了名字:“李沅。”元是一切的根本,而天元地始之间,安华姑妈原本想的只是“元”,但玉生无比思念秦淮的河水,于是她为这个元,添了一笔流回故土的水源。周岁时,玉生握住她的手,写下了她的姓氏,名字,提笔之下,还有爱乔与林世平的署字,那时,离南京陷落,距爸爸与爱乔死去,已整一年了。
爱蓝就在李沅周岁不久后生产,她生产之后,一次也没有再回到天津去了。她将过去一年曾倾付在李沅身上的母性细细收回,回到了自己的孩子上,她不算是最爱博尔的妻子,但的确是最爱孩子的母亲。博尔不得不接受这一点,他在孩子到来之后更加放纵爱蓝掌握他所有的资产,包括他的房子。很快,爱蓝就将他新买的房子换到同一条道路上,更大更奢靡,一个美国人留下来的别墅中。她逐渐忘记了闫四还有鸳儿这两个人物,后来她听说,鸳儿又换了归宿,闫四介绍她远渡重洋,孙曼琳在法国见过她一次。
孙曼琳寄信回来,但没有提及此事,她在信中第一句话写道:“我已经两年没有见到你,小玉瓶。”
玉生见了她的信,又想起她的脸,她的声,过去这两年之中,也从没有一刻忘记。玉生没有在信中得知她会在什么时候回来,她没有像过去一样三句之中总有一句是提及兰西的,她的信,通篇都写了爱乔和爸爸,但一个字都不忍写入“南京”。信末了,她只注了一句道:“我寄给你的孩子一对金环,她叫什么名?请你找一个最好的金匠,为她刻上吧。”
很快,玉生把那对金环送给了李沅。她收到那对金环的时候,很难得向玉生笑了一笑,安华姑妈在她笑之后,去望了望玉生的脸,玉生也笑了笑。
李文树从香港回来后不久,又接连闭掉了金山银行的两个最大的证券行,之后,他长久地不到银行去了。李沅对他非常亲近,远远超过玉生,因此,李文树非常乐意在李沅身上投入大量的金钱,对他来说,这是绝不回报的永久债券。李文树的生活,他过生活的方式似乎还未因为战火不断而受到任何影响。起码,在表面上是这样。但是,虹口的苏鸿生一家已经陷入了与李文树全然不同的另一种境地,实际上,他如今已经也不住在虹口了,他搬到青浦去了。苏姨太太抵达青浦的那一天,夜里睡了,忽然想起几年前在蒋太太的茶会上,只是,她如何也想不起当初是谁搬到了青浦去?思来索去,总只剩下她自己的脸。
只有苏美玲还来过几次,入了冬,她让人送了暖手炉子暖风机过来,青浦这里是急急找到一所没有被炸毁的,至少不那么贵的房子买下来的。这间房子往上一层的阶梯,苏鸿生高大,总要低着腰才能上去,沿着二楼的窄廊往屋子里头走,一旦下雨,地里也会渗水出来,嘀嗒嗒地,细碎的,煎熬地流着——似乎永远也不能停。这样的房子,自然装不了地暖了。
后面,苏姨太太渐渐叫苏美玲不要再来,她拨了那台从虹口拆来的电话机,如今怎么才觉得,虹口的房子竟是仙境。她等苏美玲接起来,很干脆地说道:“你不要来了呀。”
苏美玲没有回话,她便接着道:“外面下了雪没有?今年的雪来得晚,你不要正巧碰上大雪,来了又要怎么回去?如今又不比你哥哥开汽车公司那会,什么时间都有汽车。你送的东西很好,足够我们用一阵子了,不要费心,我们在这遮住风挡住雨,总不会饿死了去。”
苏姨太太说完了,便挂断了电话。她第一次没有等别人的回话。
几日之后,苏姨太太在那部电话机拆掉之前,接到最后一通来电。她接起来,只以为仍是苏美玲拨来的,正要说话,电话旁,传来的却是李太太的声。
“苏太太。”
玉生在电话中唤了唤她,道:“爱蓝的孩子满岁了,请您到静安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