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光亮起!
崔成媛感觉自己右手一痛,大拇指已脱离手掌。
崔成媛立刻用左手拔剑,然左手不是惯用手,才出剑,剑便被击落,左手大拇指也离开手掌。
“皇族与世家不会放过你的。”
带着斗笠的女子完全没理会崔成媛的威胁,准备捡起大拇指,却发现王府亲兵已经从埋伏的地方跑出来,当机立断放弃捡大拇指,纵身而起,踩着院墙与屋檐跑向人最多的街道。
跳下街道后,女子立刻找了个没人的角落,将身上的外袍脱下来反穿,褐色衣服立刻变成蓝白色外袍,扔掉斗笠,露出美丽英气的脸,再将短剑扔进排水渠中,神色从容的走入人群。
王府亲兵追得很快,但将整片街区封锁,几乎掘地三尺也没找到刺客。
*
司幽空着手回来时,温冬第一个迎上来。“司幽你可算回来了,我听说崔氏女郎遇刺,广陵郡王封锁街区....”
司幽道:“我没事,他们找刺客,但也不能逮着个人就说是刺客,只是抓到刺客前不放行,我才没能及时回来。”司幽无奈道。“不过人是没事,但我身上的钱都被勒索了,药也没买到。”
温冬安慰道:“人没事就好,与家丞说说,肯定会再给你钱买一份。”
司幽点头。“只能这样了。”
温冬忍不住嘀咕道:“说起来也不知谁这么大胆,竟然敢刺杀崔氏女郎,她再过两日便要入广陵王府为侧妃了。”
司幽随口道:“官兵没找到刺客,过几天找到刺客就知道是谁了。”
三日后,官府始终没找到刺客,但明眼人都能猜到凶手来自哪个势力。
风神教教徒叛教就得斩两根大拇指的规矩在瀛洲大地上不是秘密。
广陵郡王因此向帝都的风神庙施压,让风神庙交出刺客。
几座风神庙的庙祝也明确表示,我们都不知道,甚至拿出书信,表示上面还让她们继续劝崔成媛,让她放弃叛教。当然,因为崔成媛拇指没了,你们的怀疑也是合理的,但我们真是冤枉的,燹国境内的风神庙还要在燹国皇帝治下讨生活,哪这么大胆子,肯定是其它国家的风神庙做的。
风神教没有去中心化的优势在扯皮中尽显优势,不论皇族与世家如何施压,都找不到着力点。
就算拔掉本地风神庙,但刺客具体来自哪座风神庙,鬼知道。而且风神庙内部山头派系比牛毛还多,没有外部压力,它们可以继续维持一团散沙的去中心状态,若对其施以外部压力就不好说了。更别提难度还大,风神教没有中心的优势是每一座神庙都是中心,除非同时对所有神庙下手,否则哪怕一口气拆几十几百座神庙对风神教这个整体都只是挠痒痒。
*
一月末的生洲仍是冬季,但雨师暖流的流经让文鳐城东部的渡口仍可通航,舟船往来,络绎不绝。
文鳐城渡口。
棠不舍的挽留。“你们真的不再多留一段时间吗?”
郗朝道:“我们以后再来,这次得回去与我父母商量一些事。”
棠看向司夏。
司夏道:“文鳐城生活成本太高了。”
陆君南河大力疏散帝都人口,截止目前,帝都人口少了五分之一。
帝都人口变少后的变化是惊人的,柴米油盐酱醋等物价立时下降,但与之相对的是,凡是需要耗费大量人工的东西,物价都上涨了。
以纸为例,半年前还是十七钱一张,现在涨到二十一钱一张。
南河迁徙人口时下手的目标太刁钻了,都是中下层的穷人,这些穷人拥挤在城市也带来了极其廉价的人工成本,如今这么一强制迁徙,人工成本不仅不再廉价,还飙升,原本的中上层群体不得不消费降级。
司夏虽非原住民,但她好享受,却也感受到了这份压力。
棠道:“你住在我家,我可以给你花钱。”
“但你要回去读书了,我跟你父母不熟,也不想卷进麻烦里。”
棠理解了,只能道:“那你一定要常来看我。”
“一定。”
*
诶!
刚将鱼崽送回官序,一回来便看到图南长吁短叹,五郎赶紧跑图南身边亲了图南一口,问:“怎么了?”
图南将手里的卷宗放下,回亲一口美男鱼的脸,被亲的五郎欢喜的回亲图南两口。
图南道:“我在头疼口粮问题。”
五郎安慰道:“虽然粮食减产,但浮城圈养鱼群可补充一部分口粮,冷期气候变冷,却也不是一直冷,而是冷一段时间再暖一段时间,只要我们熬到惠暖时便可缓一口气。”
图南道:“海国的耕地总面积为一百二十六兆零五万九千七百十五亩,当然,因为地方一定存在瞒报的关系,这个数字肯定不够准确,但海国平均十五载度量一次全国土地,就算有误差也不会太大。”
五郎点头。“我知道,这些耕地里,有一百一十兆的田是经济作物田,专门种植草药、竹、木材、棕榈、糖棕、檀木、沉香、葛麻等经济作物,剩下的才是粮食作物田,而粮食作物田....虽然法律规定这些田只能种粮食,但肯定会有人偷偷种经济作物,然后按粮食作物田缴税。”
“农商并重,同时我们又没法全面控制农田种植什么作物的必然结果,不过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根据大司农对全国粮食作物田的统计,去岁稻麦黍菽等主粮作物的总产量为六十九万万石,蜜实产量四万万石,树薯芋头薯蓣等杂粮作物产量三十一万万石。”
五郎道:“听上去不错,但我记得,征发徭役或雇佣破产者修建大型工程,每日要吃四五斤粮食。”
“一岁消耗约十四石粮食,若是树薯芋头薯蓣这类杂粮,便需二十到二十五石,而冷期粮食减产,破产者半破产者众多,为了让他们有口饭吃,有事做,我们不得不修建大量工程并雇佣他们,既给他们一口饭吃,又让他们能赚到一点钱补贴家庭。”
五郎点头。“我记得,为了让他们拿到钱,阿母最近二十岁一直在增发货币。”
帝都物价增长,固然有底层人口被迁走的原因,但南河增发货币的做法也功不可没,贝钱的购买力比过去下降了很多。
“对,去岁修建的大型工程,相当两百万劳动力干了一整岁,再加上运输成本,消耗粮食约两万万石,而这还只是大型工程消耗的粮食,没包括地方修建的小型水利。然后就是脱产的城邑人口消耗的粮食,保守估计,不下五十万万石。还有培养战马和军队,养马消耗粮食约一万五千万石,军队消耗约一万万石....军队居然是消耗粮食最少的地方,不过这可能因为军队的主食严格来说是鱼肉。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赈灾,冷期粮食减产,受灾邑郡超过一百,海国一共就一百五十二邑,三百六十一郡,差不多五分之一的人口受灾。”图南看着卷宗叹了口气。“去岁国库不仅没攒下粮食,还消耗了一千万石以前留下来的仓储。哦,对了,这只是陆地的消耗,没算海里的,算上海里的就更惨烈了。”
鲛人虽然以海藻和鱼虾为主食,但鱼虾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需要自己种植海藻、养殖鱼群。
海国陆地人口只四千六百多万,五分之一的郡受灾,也就九百万左右的人口,而海里,鱼口已经超过两亿三千万,再加上海里都是大城聚居,一旦受灾,灾民人数怎么也是几十万打底。
五郎吸了一口冷气。
一千万石粮食相对于全国粮食总产量不过杯水车薪,但得考虑到一件事,全国粮食产量不等于国库收到的粮食。
海国田赋是十税一,一岁田赋约十万万石,当然,这是理论,实际上....田赋这东西谁收谁知道,能收上来每年理论田赋的七成都是官僚集团和地方豪族给军队面子。
问,田赋收不上来,粮食哪去了?
肯定不在农民手里。
去哪了?
看箕就知道了,这位海后最大的爱好就是任用酷吏与查贪腐抄家,每年通过这种方式搞到的粮食没比国库收到的田赋少多少。
相比箕,南河就温和多了,她都是掏钱或者掏布买粮食,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海后的酷吏用得很好,不需要她往这一方向添砖加瓦——只要不深究她买粮食的钱和布从何而来。
国库通过各种手段搞到的粮食都是分成五份。
一份给海里的官吏与鲛人发俸禄。
一份存在各地粮仓里,以备灾荒与修建什么工程所需。
一份给供给军队与战马。
一份存进粮仓,以战争所需。
一份存进南极粮仓,以备小冰期,这份也是最少的,每年也就存三五百万到两千万石。
五郎奇道:“一个人除非徭役或军队高强度训练,不然一岁一石到一石半的粮食就够吃了,怎么消耗这么多粮食的?”
图南道:“人是杂食动物,除了吃粮,还要吃肉的,而禽畜的肉料比,据我所知,肉料比最出色的是龙伯鸡,平均两斤饲料就能出一斤肉。但大部分人不会专门用饲料养鸡,都是用剩菜剩饭散养几只鸡,还不一定是龙伯鸡,一斤鸡肉的成本便需至少三斤粮食。而这只是鸡,人吃的肉还有豚,一斤豚肉需要五六斤粮食。其它地方不清楚,但帝都这里,一户人家平均每岁消耗豚肉百斤。”
“那也只是五六百斤粮食。”
“豚吃的是五六百斤粮食,但这五六百斤粮食从哪来?总不能都是本地种的吧?本地没那么多农田,而从其它地方运来,猜猜看,运到帝都是五六百斤粮食,但运输过程中消耗了多少斤?”
五郎无语道:“粮食消耗最多的地方就是运输吧?”
图南想了想,点头。“可以这么说,哪怕是运输成本最低的海运,拉船的鲸,一天也要吃四五十石食物。”
这也是帆船始终没被淘汰的原因,虽然帆船的载货量不如竹船,但运输成本比竹船低。
五郎道:“但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即便阿母这次疏散了人口,人们还是会削尖脑袋往城邑往帝都挤。”
图南点头。“若是有办法让城邑不需要如此消耗粮食就好了。”
“只要运输就避免不了这种消耗。”
图南无法反驳。“是这样,但这样长久下去,很容易引发农民起义。虽然海国说是十税一,但这十税一只是田赋,农人需要缴纳的税赋又不止田赋一项,还有人头税,或者说布税,一人一匹布,还有每岁三个月的兵役或徭役,意味着每个劳动力都要离开家庭三个月。”
五郎道:“那也还在农人的承受范围,五口之家,布税一般三四匹,就当是四匹,海国的一匹是四十丈,两个大人需要花三个月时间也能织出来。更别提海水沤麻池出来后,很多郡县的氓庶为了省事,干脆去买现成的麻线。一个劳动力最多两个月便能织出四匹布,时间成本少了三分之二。”
“你说的沿海郡县,不靠海的郡县仍旧是自己种麻沤麻纺线织布,而农闲时农活少,却非没有,剩下那个大人的时间都在这上面了。且就算是沿海郡县,买线也需要钱,农人要钱,便得将收获的粮食卖出,这里面可做的手脚太多了。除了麻线,还有盐、铁器等无法自产的生活必需品,农人都需要花钱买。最后也是最要命的,你看我在地方时,都是按着法律收税,法律规定收多少,我就收多少,收的时候还与缴税的人进行了资源交易,但我这种官吏是少数派的。”
五郎叹道:“巧立名目,苛捐杂税。”
图南点头。“农人扛风险能力本来就低,冷期一来就更低了,但官吏是不会因此收敛的,大鱼大肉惯了,突然让吃青菜豆腐,谁能接受?而农人活不下去时会做什么?”
“杀官造反。”
“那是不是要平叛?虽然是官吏死了活该,但农人以下位者之身杀上位者,这是大忌,毕竟今天可以民杀官,明天是不是可以杀王?”
“要。”
“平叛是不是需要花钱花粮食?”
“需要。”
“麻烦又绕到大司农头上了。”
“那你有什么良策吗?”
“除了劝海后多搞酷吏,没有良策。”
“你不会是嫌大司农干得头疼,想辞官吧?”
“我若辞官,会批准吗?”
“一半可能不批准,一半可能批准,但批准之后一定会让你去更麻烦的部门干活。”
图南:“....大司农挺好的。”
但大司农不是麻烦的极限。
兕国终于对寿麻之地的天祈国发兵,海国自然不会干看着,因此婚嫁结束才十天的图南便被箕告知,你该准备去趟寿麻之地的浑水了。
图南:“....大司农的职务怎么办?”
箕无语的问:“据我所知,你每天只工作一个半时辰。”
一个部门最高的一把手每天迟到早退,整个部门仍旧运行得井井有条,从未出过纰漏,让人不知道该感慨政治体制成熟还是图南离谱,但不论哪种都足以说明一件事,图南离开几个月,部门也不会出大问题。
“而且实在不行,你不在这段时间便让六郎替你顶着。”
图南不由看着箕,这家伙居然不反对自己去建功立业,莫不是想趁机在战场上弄死自己?
虽然读史书没少读到这种案例,但这家伙应该没那么抽象吧?
就算他有那么抽象,折丹也不可能答应,谁打下的江山谁心疼。
箕问:“还有什么问题?”
图南摇头。“没了。”
二月时,一批在帝都任职满二十年的鲛人陆官依流动官制将从位置上退下,外放去地方担任地方官,二十年后再回帝都——如果二十年后海后还记得他们。
长庚的名字在其中,被外放为郡守。
虽然读书时不和,毕业后因为睡了人父的关系更不和,但对方毕竟救过自己,图南去为长庚送行。
渡口,来自北溟的寒风呼啸。
图南安慰道:“往好处想,你运气很好,萝卜坑就那么多,这一批外放陆官里只有三个郡守,其它都是县令县丞,笑一笑。”
长庚道:“郡守八百石,司商丞九百石,换你你笑得出来。”
“我当然笑得出来,做地方官可比在帝都自在。”
“我更喜欢帝都,就算做不了未来的陆君,我也要做二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
“你嫌被外放耽误你时间?”
长庚点头。
“但外放也不是坏事,高台之上站久了,人会以为自己就是高台,再也看不到高台之下,然后开始犯蠢。长生种国度都有这样的制度,让官吏在干了一段时间后回到地面,重新体会高台之上的生活。”
“我不反对流动官制,我反对的是区别对待,凭什么我们在帝都任职满二十岁就要外放二十载,那些短生种不需要?”
“你自己都说了他们是短生种,你外放二十载你还能活蹦乱跳的回来,他们外放二十载....一路做官做到帝都已是中年,干二十载后再外放二十载,骨头都烂成渣了,就算命长,还活着,也是一把老骨头,还能做什么?而且陆官朝堂百官,鲛人占六成名额,往好处想,你回来的概率比短生种升到帝都高一成。”
崔成媛感觉自己右手一痛,大拇指已脱离手掌。
崔成媛立刻用左手拔剑,然左手不是惯用手,才出剑,剑便被击落,左手大拇指也离开手掌。
“皇族与世家不会放过你的。”
带着斗笠的女子完全没理会崔成媛的威胁,准备捡起大拇指,却发现王府亲兵已经从埋伏的地方跑出来,当机立断放弃捡大拇指,纵身而起,踩着院墙与屋檐跑向人最多的街道。
跳下街道后,女子立刻找了个没人的角落,将身上的外袍脱下来反穿,褐色衣服立刻变成蓝白色外袍,扔掉斗笠,露出美丽英气的脸,再将短剑扔进排水渠中,神色从容的走入人群。
王府亲兵追得很快,但将整片街区封锁,几乎掘地三尺也没找到刺客。
*
司幽空着手回来时,温冬第一个迎上来。“司幽你可算回来了,我听说崔氏女郎遇刺,广陵郡王封锁街区....”
司幽道:“我没事,他们找刺客,但也不能逮着个人就说是刺客,只是抓到刺客前不放行,我才没能及时回来。”司幽无奈道。“不过人是没事,但我身上的钱都被勒索了,药也没买到。”
温冬安慰道:“人没事就好,与家丞说说,肯定会再给你钱买一份。”
司幽点头。“只能这样了。”
温冬忍不住嘀咕道:“说起来也不知谁这么大胆,竟然敢刺杀崔氏女郎,她再过两日便要入广陵王府为侧妃了。”
司幽随口道:“官兵没找到刺客,过几天找到刺客就知道是谁了。”
三日后,官府始终没找到刺客,但明眼人都能猜到凶手来自哪个势力。
风神教教徒叛教就得斩两根大拇指的规矩在瀛洲大地上不是秘密。
广陵郡王因此向帝都的风神庙施压,让风神庙交出刺客。
几座风神庙的庙祝也明确表示,我们都不知道,甚至拿出书信,表示上面还让她们继续劝崔成媛,让她放弃叛教。当然,因为崔成媛拇指没了,你们的怀疑也是合理的,但我们真是冤枉的,燹国境内的风神庙还要在燹国皇帝治下讨生活,哪这么大胆子,肯定是其它国家的风神庙做的。
风神教没有去中心化的优势在扯皮中尽显优势,不论皇族与世家如何施压,都找不到着力点。
就算拔掉本地风神庙,但刺客具体来自哪座风神庙,鬼知道。而且风神庙内部山头派系比牛毛还多,没有外部压力,它们可以继续维持一团散沙的去中心状态,若对其施以外部压力就不好说了。更别提难度还大,风神教没有中心的优势是每一座神庙都是中心,除非同时对所有神庙下手,否则哪怕一口气拆几十几百座神庙对风神教这个整体都只是挠痒痒。
*
一月末的生洲仍是冬季,但雨师暖流的流经让文鳐城东部的渡口仍可通航,舟船往来,络绎不绝。
文鳐城渡口。
棠不舍的挽留。“你们真的不再多留一段时间吗?”
郗朝道:“我们以后再来,这次得回去与我父母商量一些事。”
棠看向司夏。
司夏道:“文鳐城生活成本太高了。”
陆君南河大力疏散帝都人口,截止目前,帝都人口少了五分之一。
帝都人口变少后的变化是惊人的,柴米油盐酱醋等物价立时下降,但与之相对的是,凡是需要耗费大量人工的东西,物价都上涨了。
以纸为例,半年前还是十七钱一张,现在涨到二十一钱一张。
南河迁徙人口时下手的目标太刁钻了,都是中下层的穷人,这些穷人拥挤在城市也带来了极其廉价的人工成本,如今这么一强制迁徙,人工成本不仅不再廉价,还飙升,原本的中上层群体不得不消费降级。
司夏虽非原住民,但她好享受,却也感受到了这份压力。
棠道:“你住在我家,我可以给你花钱。”
“但你要回去读书了,我跟你父母不熟,也不想卷进麻烦里。”
棠理解了,只能道:“那你一定要常来看我。”
“一定。”
*
诶!
刚将鱼崽送回官序,一回来便看到图南长吁短叹,五郎赶紧跑图南身边亲了图南一口,问:“怎么了?”
图南将手里的卷宗放下,回亲一口美男鱼的脸,被亲的五郎欢喜的回亲图南两口。
图南道:“我在头疼口粮问题。”
五郎安慰道:“虽然粮食减产,但浮城圈养鱼群可补充一部分口粮,冷期气候变冷,却也不是一直冷,而是冷一段时间再暖一段时间,只要我们熬到惠暖时便可缓一口气。”
图南道:“海国的耕地总面积为一百二十六兆零五万九千七百十五亩,当然,因为地方一定存在瞒报的关系,这个数字肯定不够准确,但海国平均十五载度量一次全国土地,就算有误差也不会太大。”
五郎点头。“我知道,这些耕地里,有一百一十兆的田是经济作物田,专门种植草药、竹、木材、棕榈、糖棕、檀木、沉香、葛麻等经济作物,剩下的才是粮食作物田,而粮食作物田....虽然法律规定这些田只能种粮食,但肯定会有人偷偷种经济作物,然后按粮食作物田缴税。”
“农商并重,同时我们又没法全面控制农田种植什么作物的必然结果,不过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根据大司农对全国粮食作物田的统计,去岁稻麦黍菽等主粮作物的总产量为六十九万万石,蜜实产量四万万石,树薯芋头薯蓣等杂粮作物产量三十一万万石。”
五郎道:“听上去不错,但我记得,征发徭役或雇佣破产者修建大型工程,每日要吃四五斤粮食。”
“一岁消耗约十四石粮食,若是树薯芋头薯蓣这类杂粮,便需二十到二十五石,而冷期粮食减产,破产者半破产者众多,为了让他们有口饭吃,有事做,我们不得不修建大量工程并雇佣他们,既给他们一口饭吃,又让他们能赚到一点钱补贴家庭。”
五郎点头。“我记得,为了让他们拿到钱,阿母最近二十岁一直在增发货币。”
帝都物价增长,固然有底层人口被迁走的原因,但南河增发货币的做法也功不可没,贝钱的购买力比过去下降了很多。
“对,去岁修建的大型工程,相当两百万劳动力干了一整岁,再加上运输成本,消耗粮食约两万万石,而这还只是大型工程消耗的粮食,没包括地方修建的小型水利。然后就是脱产的城邑人口消耗的粮食,保守估计,不下五十万万石。还有培养战马和军队,养马消耗粮食约一万五千万石,军队消耗约一万万石....军队居然是消耗粮食最少的地方,不过这可能因为军队的主食严格来说是鱼肉。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赈灾,冷期粮食减产,受灾邑郡超过一百,海国一共就一百五十二邑,三百六十一郡,差不多五分之一的人口受灾。”图南看着卷宗叹了口气。“去岁国库不仅没攒下粮食,还消耗了一千万石以前留下来的仓储。哦,对了,这只是陆地的消耗,没算海里的,算上海里的就更惨烈了。”
鲛人虽然以海藻和鱼虾为主食,但鱼虾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需要自己种植海藻、养殖鱼群。
海国陆地人口只四千六百多万,五分之一的郡受灾,也就九百万左右的人口,而海里,鱼口已经超过两亿三千万,再加上海里都是大城聚居,一旦受灾,灾民人数怎么也是几十万打底。
五郎吸了一口冷气。
一千万石粮食相对于全国粮食总产量不过杯水车薪,但得考虑到一件事,全国粮食产量不等于国库收到的粮食。
海国田赋是十税一,一岁田赋约十万万石,当然,这是理论,实际上....田赋这东西谁收谁知道,能收上来每年理论田赋的七成都是官僚集团和地方豪族给军队面子。
问,田赋收不上来,粮食哪去了?
肯定不在农民手里。
去哪了?
看箕就知道了,这位海后最大的爱好就是任用酷吏与查贪腐抄家,每年通过这种方式搞到的粮食没比国库收到的田赋少多少。
相比箕,南河就温和多了,她都是掏钱或者掏布买粮食,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海后的酷吏用得很好,不需要她往这一方向添砖加瓦——只要不深究她买粮食的钱和布从何而来。
国库通过各种手段搞到的粮食都是分成五份。
一份给海里的官吏与鲛人发俸禄。
一份存在各地粮仓里,以备灾荒与修建什么工程所需。
一份给供给军队与战马。
一份存进粮仓,以战争所需。
一份存进南极粮仓,以备小冰期,这份也是最少的,每年也就存三五百万到两千万石。
五郎奇道:“一个人除非徭役或军队高强度训练,不然一岁一石到一石半的粮食就够吃了,怎么消耗这么多粮食的?”
图南道:“人是杂食动物,除了吃粮,还要吃肉的,而禽畜的肉料比,据我所知,肉料比最出色的是龙伯鸡,平均两斤饲料就能出一斤肉。但大部分人不会专门用饲料养鸡,都是用剩菜剩饭散养几只鸡,还不一定是龙伯鸡,一斤鸡肉的成本便需至少三斤粮食。而这只是鸡,人吃的肉还有豚,一斤豚肉需要五六斤粮食。其它地方不清楚,但帝都这里,一户人家平均每岁消耗豚肉百斤。”
“那也只是五六百斤粮食。”
“豚吃的是五六百斤粮食,但这五六百斤粮食从哪来?总不能都是本地种的吧?本地没那么多农田,而从其它地方运来,猜猜看,运到帝都是五六百斤粮食,但运输过程中消耗了多少斤?”
五郎无语道:“粮食消耗最多的地方就是运输吧?”
图南想了想,点头。“可以这么说,哪怕是运输成本最低的海运,拉船的鲸,一天也要吃四五十石食物。”
这也是帆船始终没被淘汰的原因,虽然帆船的载货量不如竹船,但运输成本比竹船低。
五郎道:“但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即便阿母这次疏散了人口,人们还是会削尖脑袋往城邑往帝都挤。”
图南点头。“若是有办法让城邑不需要如此消耗粮食就好了。”
“只要运输就避免不了这种消耗。”
图南无法反驳。“是这样,但这样长久下去,很容易引发农民起义。虽然海国说是十税一,但这十税一只是田赋,农人需要缴纳的税赋又不止田赋一项,还有人头税,或者说布税,一人一匹布,还有每岁三个月的兵役或徭役,意味着每个劳动力都要离开家庭三个月。”
五郎道:“那也还在农人的承受范围,五口之家,布税一般三四匹,就当是四匹,海国的一匹是四十丈,两个大人需要花三个月时间也能织出来。更别提海水沤麻池出来后,很多郡县的氓庶为了省事,干脆去买现成的麻线。一个劳动力最多两个月便能织出四匹布,时间成本少了三分之二。”
“你说的沿海郡县,不靠海的郡县仍旧是自己种麻沤麻纺线织布,而农闲时农活少,却非没有,剩下那个大人的时间都在这上面了。且就算是沿海郡县,买线也需要钱,农人要钱,便得将收获的粮食卖出,这里面可做的手脚太多了。除了麻线,还有盐、铁器等无法自产的生活必需品,农人都需要花钱买。最后也是最要命的,你看我在地方时,都是按着法律收税,法律规定收多少,我就收多少,收的时候还与缴税的人进行了资源交易,但我这种官吏是少数派的。”
五郎叹道:“巧立名目,苛捐杂税。”
图南点头。“农人扛风险能力本来就低,冷期一来就更低了,但官吏是不会因此收敛的,大鱼大肉惯了,突然让吃青菜豆腐,谁能接受?而农人活不下去时会做什么?”
“杀官造反。”
“那是不是要平叛?虽然是官吏死了活该,但农人以下位者之身杀上位者,这是大忌,毕竟今天可以民杀官,明天是不是可以杀王?”
“要。”
“平叛是不是需要花钱花粮食?”
“需要。”
“麻烦又绕到大司农头上了。”
“那你有什么良策吗?”
“除了劝海后多搞酷吏,没有良策。”
“你不会是嫌大司农干得头疼,想辞官吧?”
“我若辞官,会批准吗?”
“一半可能不批准,一半可能批准,但批准之后一定会让你去更麻烦的部门干活。”
图南:“....大司农挺好的。”
但大司农不是麻烦的极限。
兕国终于对寿麻之地的天祈国发兵,海国自然不会干看着,因此婚嫁结束才十天的图南便被箕告知,你该准备去趟寿麻之地的浑水了。
图南:“....大司农的职务怎么办?”
箕无语的问:“据我所知,你每天只工作一个半时辰。”
一个部门最高的一把手每天迟到早退,整个部门仍旧运行得井井有条,从未出过纰漏,让人不知道该感慨政治体制成熟还是图南离谱,但不论哪种都足以说明一件事,图南离开几个月,部门也不会出大问题。
“而且实在不行,你不在这段时间便让六郎替你顶着。”
图南不由看着箕,这家伙居然不反对自己去建功立业,莫不是想趁机在战场上弄死自己?
虽然读史书没少读到这种案例,但这家伙应该没那么抽象吧?
就算他有那么抽象,折丹也不可能答应,谁打下的江山谁心疼。
箕问:“还有什么问题?”
图南摇头。“没了。”
二月时,一批在帝都任职满二十年的鲛人陆官依流动官制将从位置上退下,外放去地方担任地方官,二十年后再回帝都——如果二十年后海后还记得他们。
长庚的名字在其中,被外放为郡守。
虽然读书时不和,毕业后因为睡了人父的关系更不和,但对方毕竟救过自己,图南去为长庚送行。
渡口,来自北溟的寒风呼啸。
图南安慰道:“往好处想,你运气很好,萝卜坑就那么多,这一批外放陆官里只有三个郡守,其它都是县令县丞,笑一笑。”
长庚道:“郡守八百石,司商丞九百石,换你你笑得出来。”
“我当然笑得出来,做地方官可比在帝都自在。”
“我更喜欢帝都,就算做不了未来的陆君,我也要做二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
“你嫌被外放耽误你时间?”
长庚点头。
“但外放也不是坏事,高台之上站久了,人会以为自己就是高台,再也看不到高台之下,然后开始犯蠢。长生种国度都有这样的制度,让官吏在干了一段时间后回到地面,重新体会高台之上的生活。”
“我不反对流动官制,我反对的是区别对待,凭什么我们在帝都任职满二十岁就要外放二十载,那些短生种不需要?”
“你自己都说了他们是短生种,你外放二十载你还能活蹦乱跳的回来,他们外放二十载....一路做官做到帝都已是中年,干二十载后再外放二十载,骨头都烂成渣了,就算命长,还活着,也是一把老骨头,还能做什么?而且陆官朝堂百官,鲛人占六成名额,往好处想,你回来的概率比短生种升到帝都高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