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两日,宋泠然收到了李哲填好的曲词,苍瘦的字体规整排列在雅致的梨花笺上,折在未署名的信封里头。
信封一拆,淡淡的梨花香气扑鼻而来,与松烟墨的香味水/乳/交融,宋泠然很容易从中感受到李哲的巧思,然后看了看李哲写的词——
早春梅风吹兰亭,雪煎流霞,锦衣香行。泠泠心事付瑶琴,丝弦轻动,松鸟合鸣。
敢问卿心与谁寄,千种相思,万般忧愁。愿为天涯安身处,独作知音,不负长情。
大概是没想好这首曲词叫什么名字,梨花笺的最上面空了一行。
宋泠然虽然不太懂品鉴词作,但这首词句句风雅,应该也不会太差吧,可惜的是李哲没能领悟她琴曲的意境,才会写下“千种相思”“万种忧愁”“独作知音”“不负长情”等驴唇不对马嘴的字眼,过于痴情缠绵。
随后,宋泠然又将信封抖了抖,从里面抖出了个纸条,她展开一瞧,原是李哲想同她见一面,商量着把曲名定下。
宋泠然沉吟片刻,用朱笔在梨花笺上圈了几个字,将其折好放回信封里,让人送还给李哲。
翌日一早,宋泠然只身赴往松雪亭。松雪亭位于长水大街桥下,正临燕京湖西畔,原是先帝命人修来赏雪的,时日一久百姓们常常在此躲雨,再久就变成了才子佳人偶遇的圣地。
不过,宋泠然挑中松雪亭,完全是因为它离皇宫近一些。
乍一登上台阶,宋泠然就见到了亭中的李哲,他正在看亭柱上先帝留下的诗作,褐色的背影勉强能看出几分潇洒。
闻到脚步,他转过了身,脸上立刻露出欣喜的笑容:“宋女师,你来了,学生还以为你要到巳时才会来呢。”
宋泠然看到他衣上沾有露珠,眼圈青黑,蹙眉问:“你几时来的?”
李哲挠头一笑:“学生怕老师来了见不到人,所以卯时就过来了。”
卯时?
那他岂不是足足等了一个时辰?
李哲搓了搓手,颇为忐忑:“宋女师,我作的曲词你……还满意吗?”
宋泠然浅浅一笑:“我很喜欢,但是其中有几句与曲境不符,须得改改才能用。”
李哲顿时有些尴尬,“学生才华不济,让宋女师见笑了。”
随即,宋泠然说:“李五公子今日闲吗?若是闲暇,能否同我在这里把词改好了再回去。”
李哲一愣,又露出高兴之色,欣然道:“好啊,学生不忙。”
于是,宋泠然拉着李哲在亭中坐下,李哲改词,宋泠然评点,约莫用了大半个上午的时间,两人合力定下词稿。
为了检验新词是否符合曲境,宋泠然解下背后的琴囊,取出焦尾,将新曲抚了一遍,由李哲伴唱——
早春梅风吹兰亭,雪煎流霞,锦衣香行。泠泠心事付瑶琴,丝弦轻动,松鸟合鸣。
无人知我来时意,不颂荣华,唯颂琴心。若无天涯安身处,我自有我,独作知音。
“这首曲子便叫作《兰园赋》吧。”
抚完,宋泠然定下曲名。
李哲见宋泠然满意,吐了口气,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笑道:“宋女师,词曲已相和,不若我们去醉仙楼饮酒暖暖身子吧?”
虽然天气晴好,但毕竟春寒,在这四面无遮挡的亭子里待上许久,手脚都冻得僵麻。
作为谢礼,宋泠然果断答应了李哲的请求,与他同去醉仙楼,请他吃酒。
-
当宋泠然从宫外回来时,已是下午,她匆忙做准备,将去长春殿授课。
明秀摸了摸宋泠然的手,双手冰冷,连忙端来热水给她泡暖,又用干净的巾帕将她的手擦拭干净。然后,她一面替宋泠然脱去沾满春寒的衣裳,一面不经意地调侃道:“此景若是让太子殿下看到,太子殿下怕是要派御务府送一车暖炉过来。”
宋泠然好笑道:“我岂有这么娇贵?殿下他只是尊师重道,不是疯了。”
明秀也被逗乐了,细心替她整理衣裙,说:“之前太子太傅病重,太子殿下亲自为太傅大人上山采药,可把太傅大人心疼坏了。”
“噢?”宋泠然讶异且赞赏,“一个人懂得尊师重道礼贤下士,颇有可取之处。”
一番梳整完毕,宋泠然孑然去往长春殿,却不知薄珩今日为何不在,令她在琴室等了足足两刻钟。
而后,才见观林姗姗来迟,道:“宋女师,殿下被陛下召去议事,许是酉时过后才会回来,您先回去。”
宋泠然瞬间从琴凳上站了起来,拢着眉关切地问了一句:“是哪里又有灾事了吗?”
“常平县发生旱灾,大臣们劝谏陛下下罪己诏以安民心,陛下勃然大怒,御书房外跪倒一片。”观林知道宋泠然十分关注皇宫外的动静,尤其是江南的。
向来天灾是最令人头疼的,因为时人信奉“天子受命于天”,老天爷降下灾难便是当今天子无德,以此作为惩罚;通常为了稳固民心,历任皇帝们都会在发生天灾之时颁布罪己诏,检讨自己的过错,向百姓们传达自己做明君的意愿。
而薄珩作为太子,还是深受帝宠的太子,大臣们自然希望薄珩能够出面调和并游说;奈何皇帝一意孤行,认定旱灾是自然灾难,与自己治世的能力与品德无关,一力将大臣的建议驳了回去。
如今,太子正夹在中间难做人,一边是慈爱又威严的父皇,一边是全心信赖他的大臣。
宋泠然几乎可以想见薄珩有多为难,体贴说道:“好,等殿下召我我再来。”
往外走了两步,停了一下,她又扭过头说道,“且让殿下勿要太过忧心,我们宋家子弟经常四处游历,若遇灾情会倾力相助,我待会儿也会修一封家书回去。”
观林一愣,见宋泠然眨眼消失在琴室,沉吟片刻,提步去向薄珩复命。
暮色将近,日头西沉,浅红的余晖渐渐从云团中褪去,留下一些残霞。朱墙琉璃瓦的御书房外,一道道朱紫的身影跪在台阶下,气氛肃杀至极,只听御书房的门一响,青衣男子抬步走了出来,缓缓拾阶而下。
天色微暝,橘灰色的光线笼罩着他坚毅的背脊,落在他隽秀的脸上,照着他清寒的眉眼露出疲惫的神色。
薄珩在御书房里待了两个多时辰,但劝谏毫无用处,跪在台阶下的大臣们见了,一脸期待喜悦地盯着他:“殿下?!”
薄珩揉了揉胀疼的太阳穴,松了松麻木的身体,上前将跪着的大臣一个一个的扶起,温和道:“天色不早,诸卿且先回去吧,父皇头疾发作无心政事,一切等明日早朝再说。”
大臣们顿时面面相觑,又不愿再继续为难薄珩,也拱了拱手,“陛下眼下正是耳顺之年,不愿纳谏倒也正常,殿下切勿为此事与陛下离心,一切总会有办法的。”
薄珩是他们真心拥戴的太子,他们也不想让薄珩过于为难。
薄珩扯了扯唇角,吩咐宫人:“送诸位爱卿回去,路上务必小心。”
大臣们便离去了。
随后,他亦转身往长春殿的方向走,身旁宫人簇拥,观林见状从暗处迎了上去,将方才发生的事悉数陈述。
薄珩的脸色终于比方才活泛了一些,显现出一抹霁色,和煦地说道:“宋家侠肝义胆,无怪乎她敢孤身代宋吟之入京。”
观林只道:“听闻宋家在江南颇有名望,只是由于不结交权贵,也不让族中子弟为官,故而比从前没落了许多。”
薄珩想起宋泠然那副性子,不卑不亢不骄不躁倒是颇合宋家家风,淡笑道:“孤看,宋家未必在意自己是否没落,倒是在意族中子弟是否有琴心。”
这……
倘若如此,宋家委实太过清流,没落也属常理,观林不敢苟同。
这时,又听薄珩问:“观林,宋女师来京多久了?”
“三年。”
“让钦天监算个吉日,送她回江南。”
霎时,观林极其诧异,险些以为自己听错,抬眼去瞧薄珩的面色,只见薄珩面色平静,又隐约浮动着一抹幽微。
半晌,他踌躇着犹豫不决地问:“殿下,此事要提前知会宋女师吗?”
薄珩顿了顿,道:“孤亲自同她讲。”
观林又问:“那是否要知会皇后娘娘?宋女师当初是皇后娘娘请进宫的。”
薄珩略略停了几息,徐徐道:“此事暂时按下不表,等钦天监算好日子。”
观林懂得了,立刻转身:“属下这就去办。”
薄珩沉然目送他离去,在原地伫立片刻,方才重新迈开脚步——
昨日他与宋泠然小有争执,思来想去他似乎确实对宋泠然过于严苛了一些,宋泠然是女子,要颜面,即便当真因为表白被拒不愿再与他朝夕相对,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是他没有顾及她的心情,习惯了公私分明,视她与男子无异,既然她想让他出师那便出,无论宋泠然是真修心还是假修心,他都不应再强人所难下去。
况且,宋泠然孤身离家三年已是太久,他该放她回去,让她和她的家人团聚。
信封一拆,淡淡的梨花香气扑鼻而来,与松烟墨的香味水/乳/交融,宋泠然很容易从中感受到李哲的巧思,然后看了看李哲写的词——
早春梅风吹兰亭,雪煎流霞,锦衣香行。泠泠心事付瑶琴,丝弦轻动,松鸟合鸣。
敢问卿心与谁寄,千种相思,万般忧愁。愿为天涯安身处,独作知音,不负长情。
大概是没想好这首曲词叫什么名字,梨花笺的最上面空了一行。
宋泠然虽然不太懂品鉴词作,但这首词句句风雅,应该也不会太差吧,可惜的是李哲没能领悟她琴曲的意境,才会写下“千种相思”“万种忧愁”“独作知音”“不负长情”等驴唇不对马嘴的字眼,过于痴情缠绵。
随后,宋泠然又将信封抖了抖,从里面抖出了个纸条,她展开一瞧,原是李哲想同她见一面,商量着把曲名定下。
宋泠然沉吟片刻,用朱笔在梨花笺上圈了几个字,将其折好放回信封里,让人送还给李哲。
翌日一早,宋泠然只身赴往松雪亭。松雪亭位于长水大街桥下,正临燕京湖西畔,原是先帝命人修来赏雪的,时日一久百姓们常常在此躲雨,再久就变成了才子佳人偶遇的圣地。
不过,宋泠然挑中松雪亭,完全是因为它离皇宫近一些。
乍一登上台阶,宋泠然就见到了亭中的李哲,他正在看亭柱上先帝留下的诗作,褐色的背影勉强能看出几分潇洒。
闻到脚步,他转过了身,脸上立刻露出欣喜的笑容:“宋女师,你来了,学生还以为你要到巳时才会来呢。”
宋泠然看到他衣上沾有露珠,眼圈青黑,蹙眉问:“你几时来的?”
李哲挠头一笑:“学生怕老师来了见不到人,所以卯时就过来了。”
卯时?
那他岂不是足足等了一个时辰?
李哲搓了搓手,颇为忐忑:“宋女师,我作的曲词你……还满意吗?”
宋泠然浅浅一笑:“我很喜欢,但是其中有几句与曲境不符,须得改改才能用。”
李哲顿时有些尴尬,“学生才华不济,让宋女师见笑了。”
随即,宋泠然说:“李五公子今日闲吗?若是闲暇,能否同我在这里把词改好了再回去。”
李哲一愣,又露出高兴之色,欣然道:“好啊,学生不忙。”
于是,宋泠然拉着李哲在亭中坐下,李哲改词,宋泠然评点,约莫用了大半个上午的时间,两人合力定下词稿。
为了检验新词是否符合曲境,宋泠然解下背后的琴囊,取出焦尾,将新曲抚了一遍,由李哲伴唱——
早春梅风吹兰亭,雪煎流霞,锦衣香行。泠泠心事付瑶琴,丝弦轻动,松鸟合鸣。
无人知我来时意,不颂荣华,唯颂琴心。若无天涯安身处,我自有我,独作知音。
“这首曲子便叫作《兰园赋》吧。”
抚完,宋泠然定下曲名。
李哲见宋泠然满意,吐了口气,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笑道:“宋女师,词曲已相和,不若我们去醉仙楼饮酒暖暖身子吧?”
虽然天气晴好,但毕竟春寒,在这四面无遮挡的亭子里待上许久,手脚都冻得僵麻。
作为谢礼,宋泠然果断答应了李哲的请求,与他同去醉仙楼,请他吃酒。
-
当宋泠然从宫外回来时,已是下午,她匆忙做准备,将去长春殿授课。
明秀摸了摸宋泠然的手,双手冰冷,连忙端来热水给她泡暖,又用干净的巾帕将她的手擦拭干净。然后,她一面替宋泠然脱去沾满春寒的衣裳,一面不经意地调侃道:“此景若是让太子殿下看到,太子殿下怕是要派御务府送一车暖炉过来。”
宋泠然好笑道:“我岂有这么娇贵?殿下他只是尊师重道,不是疯了。”
明秀也被逗乐了,细心替她整理衣裙,说:“之前太子太傅病重,太子殿下亲自为太傅大人上山采药,可把太傅大人心疼坏了。”
“噢?”宋泠然讶异且赞赏,“一个人懂得尊师重道礼贤下士,颇有可取之处。”
一番梳整完毕,宋泠然孑然去往长春殿,却不知薄珩今日为何不在,令她在琴室等了足足两刻钟。
而后,才见观林姗姗来迟,道:“宋女师,殿下被陛下召去议事,许是酉时过后才会回来,您先回去。”
宋泠然瞬间从琴凳上站了起来,拢着眉关切地问了一句:“是哪里又有灾事了吗?”
“常平县发生旱灾,大臣们劝谏陛下下罪己诏以安民心,陛下勃然大怒,御书房外跪倒一片。”观林知道宋泠然十分关注皇宫外的动静,尤其是江南的。
向来天灾是最令人头疼的,因为时人信奉“天子受命于天”,老天爷降下灾难便是当今天子无德,以此作为惩罚;通常为了稳固民心,历任皇帝们都会在发生天灾之时颁布罪己诏,检讨自己的过错,向百姓们传达自己做明君的意愿。
而薄珩作为太子,还是深受帝宠的太子,大臣们自然希望薄珩能够出面调和并游说;奈何皇帝一意孤行,认定旱灾是自然灾难,与自己治世的能力与品德无关,一力将大臣的建议驳了回去。
如今,太子正夹在中间难做人,一边是慈爱又威严的父皇,一边是全心信赖他的大臣。
宋泠然几乎可以想见薄珩有多为难,体贴说道:“好,等殿下召我我再来。”
往外走了两步,停了一下,她又扭过头说道,“且让殿下勿要太过忧心,我们宋家子弟经常四处游历,若遇灾情会倾力相助,我待会儿也会修一封家书回去。”
观林一愣,见宋泠然眨眼消失在琴室,沉吟片刻,提步去向薄珩复命。
暮色将近,日头西沉,浅红的余晖渐渐从云团中褪去,留下一些残霞。朱墙琉璃瓦的御书房外,一道道朱紫的身影跪在台阶下,气氛肃杀至极,只听御书房的门一响,青衣男子抬步走了出来,缓缓拾阶而下。
天色微暝,橘灰色的光线笼罩着他坚毅的背脊,落在他隽秀的脸上,照着他清寒的眉眼露出疲惫的神色。
薄珩在御书房里待了两个多时辰,但劝谏毫无用处,跪在台阶下的大臣们见了,一脸期待喜悦地盯着他:“殿下?!”
薄珩揉了揉胀疼的太阳穴,松了松麻木的身体,上前将跪着的大臣一个一个的扶起,温和道:“天色不早,诸卿且先回去吧,父皇头疾发作无心政事,一切等明日早朝再说。”
大臣们顿时面面相觑,又不愿再继续为难薄珩,也拱了拱手,“陛下眼下正是耳顺之年,不愿纳谏倒也正常,殿下切勿为此事与陛下离心,一切总会有办法的。”
薄珩是他们真心拥戴的太子,他们也不想让薄珩过于为难。
薄珩扯了扯唇角,吩咐宫人:“送诸位爱卿回去,路上务必小心。”
大臣们便离去了。
随后,他亦转身往长春殿的方向走,身旁宫人簇拥,观林见状从暗处迎了上去,将方才发生的事悉数陈述。
薄珩的脸色终于比方才活泛了一些,显现出一抹霁色,和煦地说道:“宋家侠肝义胆,无怪乎她敢孤身代宋吟之入京。”
观林只道:“听闻宋家在江南颇有名望,只是由于不结交权贵,也不让族中子弟为官,故而比从前没落了许多。”
薄珩想起宋泠然那副性子,不卑不亢不骄不躁倒是颇合宋家家风,淡笑道:“孤看,宋家未必在意自己是否没落,倒是在意族中子弟是否有琴心。”
这……
倘若如此,宋家委实太过清流,没落也属常理,观林不敢苟同。
这时,又听薄珩问:“观林,宋女师来京多久了?”
“三年。”
“让钦天监算个吉日,送她回江南。”
霎时,观林极其诧异,险些以为自己听错,抬眼去瞧薄珩的面色,只见薄珩面色平静,又隐约浮动着一抹幽微。
半晌,他踌躇着犹豫不决地问:“殿下,此事要提前知会宋女师吗?”
薄珩顿了顿,道:“孤亲自同她讲。”
观林又问:“那是否要知会皇后娘娘?宋女师当初是皇后娘娘请进宫的。”
薄珩略略停了几息,徐徐道:“此事暂时按下不表,等钦天监算好日子。”
观林懂得了,立刻转身:“属下这就去办。”
薄珩沉然目送他离去,在原地伫立片刻,方才重新迈开脚步——
昨日他与宋泠然小有争执,思来想去他似乎确实对宋泠然过于严苛了一些,宋泠然是女子,要颜面,即便当真因为表白被拒不愿再与他朝夕相对,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是他没有顾及她的心情,习惯了公私分明,视她与男子无异,既然她想让他出师那便出,无论宋泠然是真修心还是假修心,他都不应再强人所难下去。
况且,宋泠然孤身离家三年已是太久,他该放她回去,让她和她的家人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