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有曜,宫室鳞次栉比,知韫坐于凤辇中,心中思绪萦绕,玄善之言似羽毛,不轻不重地打在心里。
车驾辚辚声中,倏尔,传来一疾走之声,口中似念叨着停下。
采芙转身见是坤宁宫谒者。
她看看知韫,瞅着知韫面上无波。
“殿下?”她问。
知韫回神,亦侧过身瞧瞧那谒者,朝采芙微微颔首。
采芙高声向前面的驭者,道:“停!”
谒者于车舆旁,恭敬一礼,“殿下,皇太后请你往长信殿一趟。”
知韫目光蕴上意味深长之色。
采芙纳闷道:“今日乃寻常之日,姜太后有何要事么?”
说着,她看着那谒者。
知韫亦向谒者望去。
“嗳哟。”谒者圆圆的脸上堆满愧色,“采芙姊姊莫要问小人,小人乃坤宁宫的属臣,岂会晓得姜太后她老人家想甚么?”
知韫与采芙相对一笑,不意外的看到对方眼中的戏谑。
“如此。”知韫正容道,“你且回去吧,告诉长信殿的谒者,吾速速便去。”
谒者礼毕,便走。
采芙压低声音,在知韫耳畔道:“前夜长公主一事,姜太后岂能不知?只怕乃鸿门计。”
知韫看着眼前,无风,宫苑前的树枝草木皆静静,分明已朝暾初露,仍令她心中沉寂。
她看了半晌,心下稍稍一沉,目光定了定。
“事在人为。”知韫道,又示意驭者驾车,“阿曜已回东宫么?”
采芙垂首,又羞愧地抬眼看着知韫,道:“妾已将此事交由采蓝。”
知韫挑挑眉,也不再说什么。
过了好半晌,凤辇已停,驭者低低的吆喝声,转化为沉声,对知韫道,长信殿已至,殿下可入内。
知韫在内侍的搀扶中而下。
长乐宫的占地与坤宁宫相差无几,又因居着两位太后,侍婢内侍自比坤宁宫略多些,只是知韫看了看这偌大的宫宇,似年老者垂暮一般,仿佛时时笼罩于漆黑之下,挥之不去的暮色。
知韫一行人不缓不慢的踱去。
晏绾音早已于中庭等候多时,远远看皇后迎来。她连连拜伏,嗓音甚清柔,“妾见过中宫。”
知韫看她纤袅的身姿,阳春时节,仍显单薄,便亲自上前扶起她。
“久未见绾音,别来无恙否?”她笑着关怀道。
晏绾音礼道:“妾安好,多谢中宫记挂。”
知韫看着她,微笑道:“你多礼了,母后近来如何?往日母后她常泛头疾,多是吾与长姑侍奉左右,这几日,你亦知曜儿之事,吾连安坐都不得,待母后亦不及从前殷切,母后可有怪罪?”
风轻轻吹动晏绾音的发丝,她一时竟不知回答哪句,况此刻皇后一瞬不瞬地盯着她看,心下略紧张,尔后,巧妙应道:“一切皆好,太后殿下今日召来中宫,为的便是姑氏关照新妇,皆乃寻常,中宫不必过虑。”
少顷,想来是姜太后,于殿内久等不来知韫,便遣来一看上去年迈的世妇。
“中宫。”那世妇行一礼。
知韫稍稍瞥向她,和声道:“儿妇来迟,叫母后久候。”
那世妇和蔼笑笑:“太后待中宫素来亲近,岂会为小事而不快。”话虽这般说,她听皇后说这话,仍是扫了不耐,心下一舒坦。
知韫但笑不语,与那世妇一道入了殿内。
姜太后高坐堂上正中,朝天髻上的金钿,似亮非亮,手捧袖炉,暗红的欹斜纹绸衣,在她身上却有些孤零零的,面容亦清晰可见斑点褶皱,像是未施朱傅粉。
知韫上前一礼,凝神看她时,不由诧异。
姜太后笑吟吟让她起身,说罢,又命人为她赐座。
“曜儿可回了东宫?”姜太后问。
知韫坐于茵席上,看向她,敛神道:“还未,小童顽劣,少去外家,儿妇命他归,他亦推三阻四。”
姜太后目光不定,心知她是搪塞自己,也不恼,满面和色,说:“莫说曜儿顽劣,阿如比其更甚,有时老妇常常想,他们这桩少小时的婚事,究竟般不般配,合不合时宜。”
说着,她径自看看空旷的正前方,目光无神。
知韫拿不准她是何用意,便慢条斯理道:“如今他二人尚小,我等既作大人,自要为他们深谋远虑,当下亦看不出什么,不妨日后再论吧,母后觉着如何?”
姜太后道:“确是此话,可怜天下父母心,只愿子女略懂一二便好。”
知韫度其神情,正欲微微劝慰一番。
她却转了话题,姜太后命常媪从那老旧的妆台,取来镜匣。
未几,知韫望去,常媪神色颇留恋地看着,那镜面上已有些许细小的碎痕,她不由好奇,这样的镜匣,常媪取来做什么?只堪浅浅照人。
哪知,姜太后双手捧过镜匣,镜面已模糊,反面的纹路,早已经过岁月的磨合,看不大清了,她仍小心翼翼地在镜面上抚来抚去。
知韫见状,不做声。
姜太后垂首看着镜匣,缓缓道:“此物,乃老妇诞下阿琯时,先帝亲自命人打磨而成,与明面上的赏赐不同,这是他私下交予老妇的。”
常媪平静的面容,亦听她提及往事,微微别过脸去,面上似有动容。
“十年十年的过去,吾已是自称老妇的年纪了。”姜太后自嘲道。
知韫有些不忍,便道:“母后仍旧年轻。”
姜太后哂笑:“记得先帝崩殂时,于陵前,他生前所用的卤薄仪仗及物什一一燃尽,灰飞烟灭。老妇独眠的闺怨亦俱是湮灭,仿佛心里空空的,永远没了去向般。惟一牵挂着的,便是阿琯,见她无事,老妇方欣慰。”
她声音暗藏幽幽,似绕于梁上,叫人心里唏嘘。
知韫了悟,原来姜太后是为长公主求情。
“长姑既为圣上亲姊,自是一切安好。”她说。
姜太后淡淡地笑了笑。
这时,一直未出声的常媪,喟然叹道:“殿下已是竭尽全力,何苦为难自己?妾等上了年纪,也不知哪日,闭了眼就这般去了,到时留殿下一人,为后人忧思伤身么!”
姜太后猝不及防她这番言辞。
知韫则心中待常媪起了敬意。
姜太后颇有些手足无措地看向她,常媪在一旁,垂着手,只笔直挺起脊背,面上丝毫无措词不当之色。
“倚兰,尔……尔再说一遍。”姜太后指着她,手指颇有些颤抖,像是不可置信。
知韫恐常媪受罚,忙缓和道:“母后勿恼,常媪跟随母后多年,忠心一片,她私心里只想叫母后宽慰些,不想竟……”
话还未说完,就见姜太后面露痛楚的摆摆手。
“你等,皆当老妇年老了愚昧了…殊不知老妇岂会不明白此间道理,”她捂住心口,疲惫地长叹一声,“老妇前几十年如履薄冰,好容易有了今日安宁,些许至真至理,老妇岂会不明白?”
常媪终也是缓下脸色,走近姜太后的坐榻,直视她已布满红血丝的眼睛。
“二女公子,妾追随你几十来年,育养子息连三年也无,如今都有孙儿孙女,他们连大母甚么样子,都记不大清,可妾从未悔不当初。妾朝夕相伴四十来年的女公子,难道不比血亲更亲么?”
姜太后霍然起身,像是碍于当着小辈的面,不好过于哭泣,这时的身体有些僵硬在原地。
知韫会意,施礼后便告辞离开。
方踏出殿门的那步,仿佛听到殿内有人抱头痛哭之声。
方出,采芙便急促地迎了上来。
“殿下,太子目下已至坤宁宫等候。”
知韫双眸骤亮:“如此,尽早回宫吧。”
*****
知韫甫一入昭阳殿,便见自己那孩儿,玄缎袍子,身量颇肖李霖瑾,虎目含笑,朝着自己又蹦又跳而来。
知韫嗔怒:“胡闹!谁准你出宫的?”
李曜笑嘻嘻道:“孤不是见从母大婚么,这才带曹全出了皋门。”说罢,向知韫故作单纯地眨眨眼。
知韫看着他,笑骂:“小小年纪,焉能当着阿娘之面,自称‘孤’?”
说着,她看一眼李曜身后的曹全,他年纪虽稍长李曜几岁,唇红齿白的小少年,身子虽看起来瘦弱,仿佛风吹吹便倒了,虽恼于他与李曜惹下的事,见此,有些不忍,便作罢了。
李曜眼睛转了转,道:“可阿娘也知晓我是太子,若在阿娘面前怯弱,将来如何御宇天下。”
知韫:“……”
她是不是该庆幸李霖瑾此时不在昭阳殿。
嗯……占小童便宜要趁早,知韫唇角弯起好看的弧度,道:“即便你是太子,日后成了帝王,亦是阿娘之子,不论何时皆要以阿娘为重。”
李曜愣了愣,未几,点点头。
知韫见此,摸了摸他的脑袋,给他理了理总角,目露柔色。
忽而,见林崇自外入内,知韫敛了敛笑意,问道:“何事?”
林崇拱手道:“殿下,圣上已至殿外。”
不待殿内诸人反应,李霖瑾已只身一人而来。
知韫瞧着他玄衣纁裳穿戴齐整,冕旒静静垂立,诧异道:“圣上这是方下早朝?”
少顷,见他身后无人,又问:“易常侍亦不在左右?”
车驾辚辚声中,倏尔,传来一疾走之声,口中似念叨着停下。
采芙转身见是坤宁宫谒者。
她看看知韫,瞅着知韫面上无波。
“殿下?”她问。
知韫回神,亦侧过身瞧瞧那谒者,朝采芙微微颔首。
采芙高声向前面的驭者,道:“停!”
谒者于车舆旁,恭敬一礼,“殿下,皇太后请你往长信殿一趟。”
知韫目光蕴上意味深长之色。
采芙纳闷道:“今日乃寻常之日,姜太后有何要事么?”
说着,她看着那谒者。
知韫亦向谒者望去。
“嗳哟。”谒者圆圆的脸上堆满愧色,“采芙姊姊莫要问小人,小人乃坤宁宫的属臣,岂会晓得姜太后她老人家想甚么?”
知韫与采芙相对一笑,不意外的看到对方眼中的戏谑。
“如此。”知韫正容道,“你且回去吧,告诉长信殿的谒者,吾速速便去。”
谒者礼毕,便走。
采芙压低声音,在知韫耳畔道:“前夜长公主一事,姜太后岂能不知?只怕乃鸿门计。”
知韫看着眼前,无风,宫苑前的树枝草木皆静静,分明已朝暾初露,仍令她心中沉寂。
她看了半晌,心下稍稍一沉,目光定了定。
“事在人为。”知韫道,又示意驭者驾车,“阿曜已回东宫么?”
采芙垂首,又羞愧地抬眼看着知韫,道:“妾已将此事交由采蓝。”
知韫挑挑眉,也不再说什么。
过了好半晌,凤辇已停,驭者低低的吆喝声,转化为沉声,对知韫道,长信殿已至,殿下可入内。
知韫在内侍的搀扶中而下。
长乐宫的占地与坤宁宫相差无几,又因居着两位太后,侍婢内侍自比坤宁宫略多些,只是知韫看了看这偌大的宫宇,似年老者垂暮一般,仿佛时时笼罩于漆黑之下,挥之不去的暮色。
知韫一行人不缓不慢的踱去。
晏绾音早已于中庭等候多时,远远看皇后迎来。她连连拜伏,嗓音甚清柔,“妾见过中宫。”
知韫看她纤袅的身姿,阳春时节,仍显单薄,便亲自上前扶起她。
“久未见绾音,别来无恙否?”她笑着关怀道。
晏绾音礼道:“妾安好,多谢中宫记挂。”
知韫看着她,微笑道:“你多礼了,母后近来如何?往日母后她常泛头疾,多是吾与长姑侍奉左右,这几日,你亦知曜儿之事,吾连安坐都不得,待母后亦不及从前殷切,母后可有怪罪?”
风轻轻吹动晏绾音的发丝,她一时竟不知回答哪句,况此刻皇后一瞬不瞬地盯着她看,心下略紧张,尔后,巧妙应道:“一切皆好,太后殿下今日召来中宫,为的便是姑氏关照新妇,皆乃寻常,中宫不必过虑。”
少顷,想来是姜太后,于殿内久等不来知韫,便遣来一看上去年迈的世妇。
“中宫。”那世妇行一礼。
知韫稍稍瞥向她,和声道:“儿妇来迟,叫母后久候。”
那世妇和蔼笑笑:“太后待中宫素来亲近,岂会为小事而不快。”话虽这般说,她听皇后说这话,仍是扫了不耐,心下一舒坦。
知韫但笑不语,与那世妇一道入了殿内。
姜太后高坐堂上正中,朝天髻上的金钿,似亮非亮,手捧袖炉,暗红的欹斜纹绸衣,在她身上却有些孤零零的,面容亦清晰可见斑点褶皱,像是未施朱傅粉。
知韫上前一礼,凝神看她时,不由诧异。
姜太后笑吟吟让她起身,说罢,又命人为她赐座。
“曜儿可回了东宫?”姜太后问。
知韫坐于茵席上,看向她,敛神道:“还未,小童顽劣,少去外家,儿妇命他归,他亦推三阻四。”
姜太后目光不定,心知她是搪塞自己,也不恼,满面和色,说:“莫说曜儿顽劣,阿如比其更甚,有时老妇常常想,他们这桩少小时的婚事,究竟般不般配,合不合时宜。”
说着,她径自看看空旷的正前方,目光无神。
知韫拿不准她是何用意,便慢条斯理道:“如今他二人尚小,我等既作大人,自要为他们深谋远虑,当下亦看不出什么,不妨日后再论吧,母后觉着如何?”
姜太后道:“确是此话,可怜天下父母心,只愿子女略懂一二便好。”
知韫度其神情,正欲微微劝慰一番。
她却转了话题,姜太后命常媪从那老旧的妆台,取来镜匣。
未几,知韫望去,常媪神色颇留恋地看着,那镜面上已有些许细小的碎痕,她不由好奇,这样的镜匣,常媪取来做什么?只堪浅浅照人。
哪知,姜太后双手捧过镜匣,镜面已模糊,反面的纹路,早已经过岁月的磨合,看不大清了,她仍小心翼翼地在镜面上抚来抚去。
知韫见状,不做声。
姜太后垂首看着镜匣,缓缓道:“此物,乃老妇诞下阿琯时,先帝亲自命人打磨而成,与明面上的赏赐不同,这是他私下交予老妇的。”
常媪平静的面容,亦听她提及往事,微微别过脸去,面上似有动容。
“十年十年的过去,吾已是自称老妇的年纪了。”姜太后自嘲道。
知韫有些不忍,便道:“母后仍旧年轻。”
姜太后哂笑:“记得先帝崩殂时,于陵前,他生前所用的卤薄仪仗及物什一一燃尽,灰飞烟灭。老妇独眠的闺怨亦俱是湮灭,仿佛心里空空的,永远没了去向般。惟一牵挂着的,便是阿琯,见她无事,老妇方欣慰。”
她声音暗藏幽幽,似绕于梁上,叫人心里唏嘘。
知韫了悟,原来姜太后是为长公主求情。
“长姑既为圣上亲姊,自是一切安好。”她说。
姜太后淡淡地笑了笑。
这时,一直未出声的常媪,喟然叹道:“殿下已是竭尽全力,何苦为难自己?妾等上了年纪,也不知哪日,闭了眼就这般去了,到时留殿下一人,为后人忧思伤身么!”
姜太后猝不及防她这番言辞。
知韫则心中待常媪起了敬意。
姜太后颇有些手足无措地看向她,常媪在一旁,垂着手,只笔直挺起脊背,面上丝毫无措词不当之色。
“倚兰,尔……尔再说一遍。”姜太后指着她,手指颇有些颤抖,像是不可置信。
知韫恐常媪受罚,忙缓和道:“母后勿恼,常媪跟随母后多年,忠心一片,她私心里只想叫母后宽慰些,不想竟……”
话还未说完,就见姜太后面露痛楚的摆摆手。
“你等,皆当老妇年老了愚昧了…殊不知老妇岂会不明白此间道理,”她捂住心口,疲惫地长叹一声,“老妇前几十年如履薄冰,好容易有了今日安宁,些许至真至理,老妇岂会不明白?”
常媪终也是缓下脸色,走近姜太后的坐榻,直视她已布满红血丝的眼睛。
“二女公子,妾追随你几十来年,育养子息连三年也无,如今都有孙儿孙女,他们连大母甚么样子,都记不大清,可妾从未悔不当初。妾朝夕相伴四十来年的女公子,难道不比血亲更亲么?”
姜太后霍然起身,像是碍于当着小辈的面,不好过于哭泣,这时的身体有些僵硬在原地。
知韫会意,施礼后便告辞离开。
方踏出殿门的那步,仿佛听到殿内有人抱头痛哭之声。
方出,采芙便急促地迎了上来。
“殿下,太子目下已至坤宁宫等候。”
知韫双眸骤亮:“如此,尽早回宫吧。”
*****
知韫甫一入昭阳殿,便见自己那孩儿,玄缎袍子,身量颇肖李霖瑾,虎目含笑,朝着自己又蹦又跳而来。
知韫嗔怒:“胡闹!谁准你出宫的?”
李曜笑嘻嘻道:“孤不是见从母大婚么,这才带曹全出了皋门。”说罢,向知韫故作单纯地眨眨眼。
知韫看着他,笑骂:“小小年纪,焉能当着阿娘之面,自称‘孤’?”
说着,她看一眼李曜身后的曹全,他年纪虽稍长李曜几岁,唇红齿白的小少年,身子虽看起来瘦弱,仿佛风吹吹便倒了,虽恼于他与李曜惹下的事,见此,有些不忍,便作罢了。
李曜眼睛转了转,道:“可阿娘也知晓我是太子,若在阿娘面前怯弱,将来如何御宇天下。”
知韫:“……”
她是不是该庆幸李霖瑾此时不在昭阳殿。
嗯……占小童便宜要趁早,知韫唇角弯起好看的弧度,道:“即便你是太子,日后成了帝王,亦是阿娘之子,不论何时皆要以阿娘为重。”
李曜愣了愣,未几,点点头。
知韫见此,摸了摸他的脑袋,给他理了理总角,目露柔色。
忽而,见林崇自外入内,知韫敛了敛笑意,问道:“何事?”
林崇拱手道:“殿下,圣上已至殿外。”
不待殿内诸人反应,李霖瑾已只身一人而来。
知韫瞧着他玄衣纁裳穿戴齐整,冕旒静静垂立,诧异道:“圣上这是方下早朝?”
少顷,见他身后无人,又问:“易常侍亦不在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