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上赶着不是买卖
陶格斯想起,十年前,康熙八年,少年圣主终于亲政,宫里有好多仪式要办。她本是太后宫里伺候的宫女,因做得一手好果子,所以临时被派到掌仪司的果局上帮忙。
那个春天,内务府进进出出好多人,所有司局当值的人手全都不够用,名册上排着候补的人也都拔上来帮着办事。
主子亲政,又要告慰祖宗、又要敬奉天地、又要大赏宫中诸人,都有各种成套的典礼仪式,果局都要准备相应的礼仪果品。果品都有名目,要盛在成套的果匣里,贴上黄签,谁也不能随意乱动。
写黄签子这样琐碎又大量的差事,自然是那些等着候补笔帖式的年轻包衣来做。
在陶格斯那一桌写黄签子的,是一个白白净净的俊后生,不多言语,字写得又工整又好看,只是写的太慢了,以至他屡屡被管事的责骂。
陶格斯终于看不下去,替他出了一次头:“这是主子大礼用的东西,自然要千万个小心,若都胡乱写了,能对得起主子吗?”
管事的一听她把主子搬出来,便不好辩驳,讪讪地走开,吆喝着:“抓点儿紧,别误了主子的差事!”
那白净的书生连连向她拱手作揖:“多谢姐姐相助!”接着就是些难懂的话,什么“者乎”之类。陶格斯虽然听不懂,但也脸上一红,忙挥挥手道:“举手之劳,先生不必客气。”
自那以后,她很盼着宫里的各种重大仪式,即便她已经很有资历,不用再去做这些帮闲跑腿的杂事,却也每次都自告奋勇去果局帮忙,就是为了见一见那个斯文白净的张书生。
满二十五岁出宫,家里早已为她张罗起婚嫁的事,无一例外是旗下的好人家。可陶格斯偏偏要父亲去和正白旗汉军的张书生家说亲,什么话也不听,就是要嫁给那个瘦瘦高高、写字漂亮的张书生。
陶格斯的父亲也不是没有去看,可那张家实在贫寒,只有一处窄小院落,那张书生虽一表人才,写得一手好字,却始终补不上笔帖式的差事。家里尚有一老母在堂,只靠他领一份微薄的包衣成丁钱粮度日,真真不是一户可堪托付的人家。
父亲不允,陶格斯就要死要活,上吊绳就绞了三回。
蒙古人最疼惜女儿,女儿是家里的娇客,她都这样了,难道还能不应允吗?
张书生怎么也没明白过来,对面这个跑口外给主子置办皮货的阔绰人家,是怎么掉到他头上的。要知道,过去他家就是因为贫寒,没有一家姑娘愿意嫁,就算是破落户,也不愿意跟他们说亲,不然也不至于迁延到二十五六岁,还孤身一人。
如今面对陶家丰厚的嫁妆和可靠的势力,张书生母子只有千恩万谢,怎么会不应承的呢?立刻满口答应下来。
直到迎亲那日,张书生都不知道自己的新娘子到底是谁,为什么要上赶着带三大车嫁妆嫁到自己家来。
揭开盖头,张书生终于见到了他的新娘子。
似乎......有些面熟?他定定地瞧着,搜肠刮肚地检索着这张脸。
陶格斯以为,她的夫婿一定也陷入了过往相处的回忆,想起自己相助解困的义举,越发娇羞起来,她以为自己心中那个幸福美满的未来已经到来。
多年前的记忆,早已湮灭不经。她的脸实在平平无奇,张书生怎么也想不起来。
想不起来又有什么要紧?反正是她已经带着三大车的嫁妆来了,两个人已经拜过天地,是正头的夫妻。他一个人孤单了这么多年,终于等到洞房花烛,岂能辜负?
想到这里,陶格斯脸上泛起一丝甜蜜的微笑。
他们也曾有过一段蜜里调油的日子,现在想来,不过是他一时新鲜罢了。
“孩子,别再犹豫了,那张书生,除了长得好,写字好,可有一处值得你托付的?”陶母紧紧抓着陶格斯的手,把她从回忆里捞了出来。
“是啊,他长得可真是好。要想再找这样的,可不能了。”当初,十几岁的张书生长身玉立,清瘦白净,与寻常包衣不同,散发着一股文质彬彬的气质,一下子就吸引了陶格斯。
“长得好能当饭吃啊?吃饭,说到吃饭,你看看他吃饭那个样子,猪都没有像他那么吧唧嘴的!”陶母的白眼都要翻到天上去了:“看着是文质彬彬的,过起日子来,真是一文不值。”
陶氏忽然想到早晨那对饕餮母子喷到饽饽上的唾沫星子,顿时泛起一阵恶心。
“额吉,先不说这个了,我现在就想先把孩子安安稳稳生下来。你就让我在家好生将养几日,松快松快吧。”
“好,好,你躺下好好睡,别这么歪着,醒了就知道脖子疼。”
陶母帮女儿掖好褥子,静静退出门去。
张书生自打得知妻子怀的是男孩,欣喜异常,已经在书房里转了一天,拟名字的纸写了七八张。
儿媳不在,张老太太只得自己烧火做饭,可惜米缸已然见底,家里只剩下早上那些饽饽可供果腹,她把水瓢往缸里一丢,怒气冲冲地闯进书房。
“你去陶家一趟,非但什么都没往回拿,居然还赔进去一笔雇轿的钱啊!”
张书生连忙丢下纸笔安慰老母亲:“娘,这不是听了那郎嬷嬷说的,肚子里是男孩,赶紧回来跟您报喜吗!”
“喜是喜,这几日,咱们娘儿俩就喝西北风吧!”张老太太一屁股坐在书桌前的太师椅里,望着眼前的笔墨纸砚,气儿不打一处来:“再说,你把媳妇送回娘家,还得我自己亲自烧火做饭。”
张书生一笑:“这有什么要紧?我娘子妆奁里不是还有点儿好东西么,好好拣一样典卖了,咱们过上十天半月不成问题。把她送回去,她家给养着,她家花钱请接生嬷嬷,丝毫不用动咱们自己的钱呐!”
老太太闻言,觉得有理:“只是她的妆奁匣子上了锁,你打得开?就算打开了,少了东西也不怕她发现么?”
张书生得意洋洋地从荷包里摸出两把钥匙,引得张老太太的眼睛里放着金光:“我那个娘子,您还不知道吗?我只消美言几句,她就把钥匙交到我手上了。就算是少了东西,等她回来,光是孩子的事就已能忙得团团转,哪还顾得上妆奁的事?”
张老太太刚要夺,他儿子却一把攥住,“娘,您可莫打这妆奁的心思,我自有用处,您就等着过好日子吧!”张书生捡起被他母亲划拉到地上的一张纸,上面有他最中意的一个名字——“慷”。
三日后,张书生正坐着数前添典当妻子首饰换回来的钱,就见陶家的人骑着高头大马跑来报信。
“生了!生了!大姐姐生了!”原来是陶家小儿子。
张书生眼睛瞪得老大:“生了?是男是女?”
陶家小儿子奔得太快,气还没顺匀溜:“正......正生呢!请大姐夫,去,过去一起撑着。”
张书生大失所望,还以为大儿子已经出生了呢,不禁有些不满,见小舅子调转马头就要走,他连连叫住。他自己连头骡子都没有,便欲借小舅子骑马之便,一起去陶家。
郎嬷嬷、陶母从凌晨就已经扎在产房里,帮着陶格斯接生。陶父到口外办差,如今尚未回来,只希望张书生这个当爹的能来坐坐阵,让陶格斯心安。
当张书生慢腾腾地终于骑上马,他小舅子早已等得不耐烦,也顾不得他不惯于骑马的事,鞭子一扬,立时飞奔回了陶家。下了马,只见那张书生,骨头都散了架子,拖着双腿拄到树下不住地呕吐。他小舅子不屑地白了他一眼,到后边栓马去了。
待张书生终于有力气挪动到后院,他的孩子已经洗了澡,裹在了襁褓之中,郎嬷嬷正抱着悠呢。
他眼光一亮,也不顾平日一再强调的什么请安礼数,冲到孩子跟前:“这就是我的好大儿吗?”
那个春天,内务府进进出出好多人,所有司局当值的人手全都不够用,名册上排着候补的人也都拔上来帮着办事。
主子亲政,又要告慰祖宗、又要敬奉天地、又要大赏宫中诸人,都有各种成套的典礼仪式,果局都要准备相应的礼仪果品。果品都有名目,要盛在成套的果匣里,贴上黄签,谁也不能随意乱动。
写黄签子这样琐碎又大量的差事,自然是那些等着候补笔帖式的年轻包衣来做。
在陶格斯那一桌写黄签子的,是一个白白净净的俊后生,不多言语,字写得又工整又好看,只是写的太慢了,以至他屡屡被管事的责骂。
陶格斯终于看不下去,替他出了一次头:“这是主子大礼用的东西,自然要千万个小心,若都胡乱写了,能对得起主子吗?”
管事的一听她把主子搬出来,便不好辩驳,讪讪地走开,吆喝着:“抓点儿紧,别误了主子的差事!”
那白净的书生连连向她拱手作揖:“多谢姐姐相助!”接着就是些难懂的话,什么“者乎”之类。陶格斯虽然听不懂,但也脸上一红,忙挥挥手道:“举手之劳,先生不必客气。”
自那以后,她很盼着宫里的各种重大仪式,即便她已经很有资历,不用再去做这些帮闲跑腿的杂事,却也每次都自告奋勇去果局帮忙,就是为了见一见那个斯文白净的张书生。
满二十五岁出宫,家里早已为她张罗起婚嫁的事,无一例外是旗下的好人家。可陶格斯偏偏要父亲去和正白旗汉军的张书生家说亲,什么话也不听,就是要嫁给那个瘦瘦高高、写字漂亮的张书生。
陶格斯的父亲也不是没有去看,可那张家实在贫寒,只有一处窄小院落,那张书生虽一表人才,写得一手好字,却始终补不上笔帖式的差事。家里尚有一老母在堂,只靠他领一份微薄的包衣成丁钱粮度日,真真不是一户可堪托付的人家。
父亲不允,陶格斯就要死要活,上吊绳就绞了三回。
蒙古人最疼惜女儿,女儿是家里的娇客,她都这样了,难道还能不应允吗?
张书生怎么也没明白过来,对面这个跑口外给主子置办皮货的阔绰人家,是怎么掉到他头上的。要知道,过去他家就是因为贫寒,没有一家姑娘愿意嫁,就算是破落户,也不愿意跟他们说亲,不然也不至于迁延到二十五六岁,还孤身一人。
如今面对陶家丰厚的嫁妆和可靠的势力,张书生母子只有千恩万谢,怎么会不应承的呢?立刻满口答应下来。
直到迎亲那日,张书生都不知道自己的新娘子到底是谁,为什么要上赶着带三大车嫁妆嫁到自己家来。
揭开盖头,张书生终于见到了他的新娘子。
似乎......有些面熟?他定定地瞧着,搜肠刮肚地检索着这张脸。
陶格斯以为,她的夫婿一定也陷入了过往相处的回忆,想起自己相助解困的义举,越发娇羞起来,她以为自己心中那个幸福美满的未来已经到来。
多年前的记忆,早已湮灭不经。她的脸实在平平无奇,张书生怎么也想不起来。
想不起来又有什么要紧?反正是她已经带着三大车的嫁妆来了,两个人已经拜过天地,是正头的夫妻。他一个人孤单了这么多年,终于等到洞房花烛,岂能辜负?
想到这里,陶格斯脸上泛起一丝甜蜜的微笑。
他们也曾有过一段蜜里调油的日子,现在想来,不过是他一时新鲜罢了。
“孩子,别再犹豫了,那张书生,除了长得好,写字好,可有一处值得你托付的?”陶母紧紧抓着陶格斯的手,把她从回忆里捞了出来。
“是啊,他长得可真是好。要想再找这样的,可不能了。”当初,十几岁的张书生长身玉立,清瘦白净,与寻常包衣不同,散发着一股文质彬彬的气质,一下子就吸引了陶格斯。
“长得好能当饭吃啊?吃饭,说到吃饭,你看看他吃饭那个样子,猪都没有像他那么吧唧嘴的!”陶母的白眼都要翻到天上去了:“看着是文质彬彬的,过起日子来,真是一文不值。”
陶氏忽然想到早晨那对饕餮母子喷到饽饽上的唾沫星子,顿时泛起一阵恶心。
“额吉,先不说这个了,我现在就想先把孩子安安稳稳生下来。你就让我在家好生将养几日,松快松快吧。”
“好,好,你躺下好好睡,别这么歪着,醒了就知道脖子疼。”
陶母帮女儿掖好褥子,静静退出门去。
张书生自打得知妻子怀的是男孩,欣喜异常,已经在书房里转了一天,拟名字的纸写了七八张。
儿媳不在,张老太太只得自己烧火做饭,可惜米缸已然见底,家里只剩下早上那些饽饽可供果腹,她把水瓢往缸里一丢,怒气冲冲地闯进书房。
“你去陶家一趟,非但什么都没往回拿,居然还赔进去一笔雇轿的钱啊!”
张书生连忙丢下纸笔安慰老母亲:“娘,这不是听了那郎嬷嬷说的,肚子里是男孩,赶紧回来跟您报喜吗!”
“喜是喜,这几日,咱们娘儿俩就喝西北风吧!”张老太太一屁股坐在书桌前的太师椅里,望着眼前的笔墨纸砚,气儿不打一处来:“再说,你把媳妇送回娘家,还得我自己亲自烧火做饭。”
张书生一笑:“这有什么要紧?我娘子妆奁里不是还有点儿好东西么,好好拣一样典卖了,咱们过上十天半月不成问题。把她送回去,她家给养着,她家花钱请接生嬷嬷,丝毫不用动咱们自己的钱呐!”
老太太闻言,觉得有理:“只是她的妆奁匣子上了锁,你打得开?就算打开了,少了东西也不怕她发现么?”
张书生得意洋洋地从荷包里摸出两把钥匙,引得张老太太的眼睛里放着金光:“我那个娘子,您还不知道吗?我只消美言几句,她就把钥匙交到我手上了。就算是少了东西,等她回来,光是孩子的事就已能忙得团团转,哪还顾得上妆奁的事?”
张老太太刚要夺,他儿子却一把攥住,“娘,您可莫打这妆奁的心思,我自有用处,您就等着过好日子吧!”张书生捡起被他母亲划拉到地上的一张纸,上面有他最中意的一个名字——“慷”。
三日后,张书生正坐着数前添典当妻子首饰换回来的钱,就见陶家的人骑着高头大马跑来报信。
“生了!生了!大姐姐生了!”原来是陶家小儿子。
张书生眼睛瞪得老大:“生了?是男是女?”
陶家小儿子奔得太快,气还没顺匀溜:“正......正生呢!请大姐夫,去,过去一起撑着。”
张书生大失所望,还以为大儿子已经出生了呢,不禁有些不满,见小舅子调转马头就要走,他连连叫住。他自己连头骡子都没有,便欲借小舅子骑马之便,一起去陶家。
郎嬷嬷、陶母从凌晨就已经扎在产房里,帮着陶格斯接生。陶父到口外办差,如今尚未回来,只希望张书生这个当爹的能来坐坐阵,让陶格斯心安。
当张书生慢腾腾地终于骑上马,他小舅子早已等得不耐烦,也顾不得他不惯于骑马的事,鞭子一扬,立时飞奔回了陶家。下了马,只见那张书生,骨头都散了架子,拖着双腿拄到树下不住地呕吐。他小舅子不屑地白了他一眼,到后边栓马去了。
待张书生终于有力气挪动到后院,他的孩子已经洗了澡,裹在了襁褓之中,郎嬷嬷正抱着悠呢。
他眼光一亮,也不顾平日一再强调的什么请安礼数,冲到孩子跟前:“这就是我的好大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