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谁家女孩叫这种名字
“姑爷,大喜呀,得了个大姑奶奶!”
张书生的笑容登时僵在脸上。
虚弱的陶格斯正倚在母亲怀里,却忽然遍体生寒。
“噢,噢,大姑奶奶......”张书生又换上那副得体的笑容:“大姑奶奶好哇,将来进宫当差,别提多体面啦!”
陶母同女儿对了个眼神,仿佛在说:“你瞧啊,他还是最先想着要体面,何曾有一丝一毫关心过你?自他进了屋,一个眼神都没有瞧过你呀!”
“阿嚏!”陶格斯不知道哪里吹着了风。
郎嬷嬷一听,立刻环视周遭。
“哎哟!姑爷,你进来怎么不关门呢?”
张书生这才反应过来,慌忙把门掩住。
“立秋之后的风就凉了,吹着妇人和孩子可不是顽的!”郎嬷嬷回身把孩子送到她母亲身边,张书生这才想起关心一下从凌晨就开始艰难生产的妻子。
他迈上前去,深深地作了个揖,道:“娘子受苦了。”
那么恭敬,那么彬彬有礼,就像当年在掌仪司谢她的一样。
陶格斯没有说话,只低头抱着孩子。
陶母见状,忙抬手让张书生起身,笑道:“不知道姑爷给孩子起名字了没有?”
“噢,原是起了的,只不过......”张书生有些难堪,从袖筒里抽出一个纸卷,呈给陶母。
“张......慷?”
“是,希望孩儿以后能是个慷慨之士。”
“哦?慷慨?哼哼,好倒是好,就是不像个大姑娘的名字!”
瞧着岳母有些嘲讽的眼神,张书生才明白,什么早产生男?自己原来是被这家人摆了一道。自己平日对妻子的不好,她娘家不是不知道,只是碍于情面,不好发作而已。如今让他难堪一番,不过是想给他提个醒儿,教他以后对妻子好一些罢了。
一想到这儿,他不免心虚起来,毕竟刚刚还偷偷典卖了妻子妆奁的首饰......
“若说这起名字,汉军可该比我们讲究哇?何况你又是读书的人,更该好好给姑娘起个名儿,不光要好听,寓意也得好。你不知道,这陶格斯,在蒙古话里是‘忠诚’的意思,这才叫人如其名......”陶母压住满心的不忿,用话来点着女婿。
张书生一怔。
“陶格斯?噢!是了是了!娘子当然是最忠贞正直不过的......”
这似乎是他第一次知道妻子的全名。成亲两年,他从来没有问过,她也以为他早知道自己叫什么名字。
“你出去吧,孩子饿了。”陶格斯听得不耐烦,头也不抬,直撵他出去。张书生讪讪地退出房去,心中五味杂陈。
“哼,还慷慨?像他一样慷慨解囊么?三大车的嫁妆,这才几年呐?便挥霍得......”陶母见女儿几乎落泪,郎嬷嬷又拼命给她使眼色,便掩了嘴巴,向女儿笑道:“我和郎嬷嬷到厨房去瞧瞧汤水,你妹妹一个人在那儿瞧着呢,可别炖坏喽。”于是拉上郎嬷嬷,一步三回头地出了房门。
郎嬷嬷拽着陶母的手悄声道:“老姐姐,你快别在姑娘面前说这些不好的话了,这刚生了孩子的妇人呐,心绪最是繁乱。你道当年那董鄂皇贵妃是怎么没的?就是生产过后,心思太费!”说到董鄂皇贵妃,她声音更压低了些,四下望了望,继续说道:“你姑娘本就吃了苦,你这不是火上浇油吗?往后就拣好听的说罢!”
陶母深深叹了口气:“我也是生养过的,怎么会不知道呢?可我就是心疼,这是我头胎生的大姑娘,是我心头的肉哇!当初就应该狠狠心,不该让她跟那种人家结亲。那样文文弱弱只会舞文弄墨的书生有什么好的?连最寻常的差事都顶不上,成日妄想着主子开恩,让包衣参加恩科。他也不拿镜子照照自己,那种天大的恩典,多少年才有一回呀?都是主子的奴才,做什么科考的大梦?”
郎嬷嬷连连抚着陶母的背:“消消气,消消气!咱不想他的事了,看看汤水炖得怎么样,姑娘刚生完孩子,且得好好补补呢!走!”
张书生回到家,将陶格斯平安产女的消息告诉了母亲。
张老太太难掩失落,转而数落起儿子:“我就说了,她那肚子那么圆,一看就是个丫头,根本不用养得那么娇贵。还养在娘家做什么?你趁早叫她回来,多干点儿活,身子养壮实些,好继续生养个大胖小子!”
张书生摇了摇头,不顾母亲的怨念,转头迈进书房,“砰”地一下关上了门。
陶格斯?忠诚?
说亲的时候只知道是陶氏的蒙军,却从未问过她的闺名。
可是这个名字,怎么好像在哪儿听过似的?
张书生托着下巴,不得其解。于是晃晃脑袋,继续拿笔练起馆阁体的字来,就好像今天不是他当了爹,后天不是他的孩子要洗三似的。那个被赋予男孩名字的小女孩,在此后的五六年里,就那样被唤作“张慷”。
还是她外婆疼惜,嫌这个名字不好,因着她出生的时候,天空格外清朗,另给取了个“青儿”的小字。
洗三的那一日,张书生为着他所坚持的那些虚乎乎的礼数,早早就来到了陶家,坐镇把孩子洗三的礼仪办得妥妥当当。送走了来道贺的亲友,他才有工夫回到卧房,好好看看妻子和孩子。
陶格斯也不睬他,张书生却凑到床边,从袖筒里摸出一个精巧的小匣子,递到她眼前。
打开一看,竟是一个小巧的宝金锁。
她抬头定定地瞅着眼前的男人,还是那么文质彬彬,向她展现着关怀的微笑,心内不禁一热。
可转念一想,他家连锅都快揭不开了,哪里来的银钱去换这么好的东西?
张书生似乎读出了妻子眼里的疑惑,忙握住她的手,温声道:“这宝金锁,是我儿时,父亲所传,也算是父亲留下最贵重的宝物了,如今有了孩儿,自然要传给她了。”
陶格斯抚摸着那个小巧的金锁,确实有些磨损的痕迹,看来确实是积年的旧物。她轻轻将细小的金链戴在襁褓之中的青儿颈上,小婴儿不明其意,反倒被金子冰了一下,哼哼地耍起赖来。陶母见状,挤过去把孩子抱出来悠着哄。
“忙了一日,你们夫妇两个难得闲下来,孩子我抱去看着,你们俩就好好说说话吧!”
不及陶格斯拒绝,陶母就抱着孩子退出门去。
虽然她恨张家恨得牙根痒痒,可是姑娘就是喜欢那个书生,做母亲的又怎么能不让姑娘得偿所愿呢?陶母摇摇头,抱着青儿回自己房里照看。
这些日子,张书生很是殷勤,天天往陶家跑。也不知道说了些什么花言巧语,陶格斯连月子都不肯坐完,便张罗着跟他回张家去。陶母纵使有一万个不满意,也还是由着她,使唤小儿子套了马车,妥妥当当地把大姐和孩子送回婆家那个逼仄的小院儿。
张老太太见她坐马车抱孩子回来,心里又不服不忿,阴阳怪气地哼哼道:“我家的大功臣回来了,坐这么好的马车,可有功了。”
陶格斯的弟弟最厌恶这刁老太婆的嘴脸,冷脸道:“老太太抬举了,这是我自家马车,十分粗陋颠簸,远远没有那青布小轿子舒服呢!”
张老太太没听出这里头讽刺的话,还得意洋洋地扬着脸要说些什么,连忙把母亲拽住,狠狠地使了使眼色,张老太太这才识趣地闭紧了嘴巴。
张家院门太小,马车只能停在门外,可这一停,就几乎把整条巷子堵上了,左邻右舍通行不便,纷纷开始抱怨。陶格斯听了,催着弟弟回家去。
“大姐,这......”
陶格斯把弟弟往门外推:“不妨事,你快回去吧,青儿也饿了。”
望着大姐怀中脆弱的小婴儿,又望望大姐,这个半大小子心里十分不平。张书生连忙从他手中接过大包小裹,满脸堆笑着说:“弟弟便放心回家去吧,你大姐在自家能有什么不周到的呢?若有一丝一毫不好,你随时拿我是问!”
陶格斯焦急地扬头使弟弟出去调转马车,弟弟无奈只得从命。
见马车远走,陶格斯才松了口气。
她在这儿本就难过,若让人知道是她家的马车占着巷子不走,又要听多少闲言碎语呢。
“儿媳妇!”张老太太的呼唤从屋里传来,陶格斯后背一紧,木头人一般地回过头去。
张书生的笑容登时僵在脸上。
虚弱的陶格斯正倚在母亲怀里,却忽然遍体生寒。
“噢,噢,大姑奶奶......”张书生又换上那副得体的笑容:“大姑奶奶好哇,将来进宫当差,别提多体面啦!”
陶母同女儿对了个眼神,仿佛在说:“你瞧啊,他还是最先想着要体面,何曾有一丝一毫关心过你?自他进了屋,一个眼神都没有瞧过你呀!”
“阿嚏!”陶格斯不知道哪里吹着了风。
郎嬷嬷一听,立刻环视周遭。
“哎哟!姑爷,你进来怎么不关门呢?”
张书生这才反应过来,慌忙把门掩住。
“立秋之后的风就凉了,吹着妇人和孩子可不是顽的!”郎嬷嬷回身把孩子送到她母亲身边,张书生这才想起关心一下从凌晨就开始艰难生产的妻子。
他迈上前去,深深地作了个揖,道:“娘子受苦了。”
那么恭敬,那么彬彬有礼,就像当年在掌仪司谢她的一样。
陶格斯没有说话,只低头抱着孩子。
陶母见状,忙抬手让张书生起身,笑道:“不知道姑爷给孩子起名字了没有?”
“噢,原是起了的,只不过......”张书生有些难堪,从袖筒里抽出一个纸卷,呈给陶母。
“张......慷?”
“是,希望孩儿以后能是个慷慨之士。”
“哦?慷慨?哼哼,好倒是好,就是不像个大姑娘的名字!”
瞧着岳母有些嘲讽的眼神,张书生才明白,什么早产生男?自己原来是被这家人摆了一道。自己平日对妻子的不好,她娘家不是不知道,只是碍于情面,不好发作而已。如今让他难堪一番,不过是想给他提个醒儿,教他以后对妻子好一些罢了。
一想到这儿,他不免心虚起来,毕竟刚刚还偷偷典卖了妻子妆奁的首饰......
“若说这起名字,汉军可该比我们讲究哇?何况你又是读书的人,更该好好给姑娘起个名儿,不光要好听,寓意也得好。你不知道,这陶格斯,在蒙古话里是‘忠诚’的意思,这才叫人如其名......”陶母压住满心的不忿,用话来点着女婿。
张书生一怔。
“陶格斯?噢!是了是了!娘子当然是最忠贞正直不过的......”
这似乎是他第一次知道妻子的全名。成亲两年,他从来没有问过,她也以为他早知道自己叫什么名字。
“你出去吧,孩子饿了。”陶格斯听得不耐烦,头也不抬,直撵他出去。张书生讪讪地退出房去,心中五味杂陈。
“哼,还慷慨?像他一样慷慨解囊么?三大车的嫁妆,这才几年呐?便挥霍得......”陶母见女儿几乎落泪,郎嬷嬷又拼命给她使眼色,便掩了嘴巴,向女儿笑道:“我和郎嬷嬷到厨房去瞧瞧汤水,你妹妹一个人在那儿瞧着呢,可别炖坏喽。”于是拉上郎嬷嬷,一步三回头地出了房门。
郎嬷嬷拽着陶母的手悄声道:“老姐姐,你快别在姑娘面前说这些不好的话了,这刚生了孩子的妇人呐,心绪最是繁乱。你道当年那董鄂皇贵妃是怎么没的?就是生产过后,心思太费!”说到董鄂皇贵妃,她声音更压低了些,四下望了望,继续说道:“你姑娘本就吃了苦,你这不是火上浇油吗?往后就拣好听的说罢!”
陶母深深叹了口气:“我也是生养过的,怎么会不知道呢?可我就是心疼,这是我头胎生的大姑娘,是我心头的肉哇!当初就应该狠狠心,不该让她跟那种人家结亲。那样文文弱弱只会舞文弄墨的书生有什么好的?连最寻常的差事都顶不上,成日妄想着主子开恩,让包衣参加恩科。他也不拿镜子照照自己,那种天大的恩典,多少年才有一回呀?都是主子的奴才,做什么科考的大梦?”
郎嬷嬷连连抚着陶母的背:“消消气,消消气!咱不想他的事了,看看汤水炖得怎么样,姑娘刚生完孩子,且得好好补补呢!走!”
张书生回到家,将陶格斯平安产女的消息告诉了母亲。
张老太太难掩失落,转而数落起儿子:“我就说了,她那肚子那么圆,一看就是个丫头,根本不用养得那么娇贵。还养在娘家做什么?你趁早叫她回来,多干点儿活,身子养壮实些,好继续生养个大胖小子!”
张书生摇了摇头,不顾母亲的怨念,转头迈进书房,“砰”地一下关上了门。
陶格斯?忠诚?
说亲的时候只知道是陶氏的蒙军,却从未问过她的闺名。
可是这个名字,怎么好像在哪儿听过似的?
张书生托着下巴,不得其解。于是晃晃脑袋,继续拿笔练起馆阁体的字来,就好像今天不是他当了爹,后天不是他的孩子要洗三似的。那个被赋予男孩名字的小女孩,在此后的五六年里,就那样被唤作“张慷”。
还是她外婆疼惜,嫌这个名字不好,因着她出生的时候,天空格外清朗,另给取了个“青儿”的小字。
洗三的那一日,张书生为着他所坚持的那些虚乎乎的礼数,早早就来到了陶家,坐镇把孩子洗三的礼仪办得妥妥当当。送走了来道贺的亲友,他才有工夫回到卧房,好好看看妻子和孩子。
陶格斯也不睬他,张书生却凑到床边,从袖筒里摸出一个精巧的小匣子,递到她眼前。
打开一看,竟是一个小巧的宝金锁。
她抬头定定地瞅着眼前的男人,还是那么文质彬彬,向她展现着关怀的微笑,心内不禁一热。
可转念一想,他家连锅都快揭不开了,哪里来的银钱去换这么好的东西?
张书生似乎读出了妻子眼里的疑惑,忙握住她的手,温声道:“这宝金锁,是我儿时,父亲所传,也算是父亲留下最贵重的宝物了,如今有了孩儿,自然要传给她了。”
陶格斯抚摸着那个小巧的金锁,确实有些磨损的痕迹,看来确实是积年的旧物。她轻轻将细小的金链戴在襁褓之中的青儿颈上,小婴儿不明其意,反倒被金子冰了一下,哼哼地耍起赖来。陶母见状,挤过去把孩子抱出来悠着哄。
“忙了一日,你们夫妇两个难得闲下来,孩子我抱去看着,你们俩就好好说说话吧!”
不及陶格斯拒绝,陶母就抱着孩子退出门去。
虽然她恨张家恨得牙根痒痒,可是姑娘就是喜欢那个书生,做母亲的又怎么能不让姑娘得偿所愿呢?陶母摇摇头,抱着青儿回自己房里照看。
这些日子,张书生很是殷勤,天天往陶家跑。也不知道说了些什么花言巧语,陶格斯连月子都不肯坐完,便张罗着跟他回张家去。陶母纵使有一万个不满意,也还是由着她,使唤小儿子套了马车,妥妥当当地把大姐和孩子送回婆家那个逼仄的小院儿。
张老太太见她坐马车抱孩子回来,心里又不服不忿,阴阳怪气地哼哼道:“我家的大功臣回来了,坐这么好的马车,可有功了。”
陶格斯的弟弟最厌恶这刁老太婆的嘴脸,冷脸道:“老太太抬举了,这是我自家马车,十分粗陋颠簸,远远没有那青布小轿子舒服呢!”
张老太太没听出这里头讽刺的话,还得意洋洋地扬着脸要说些什么,连忙把母亲拽住,狠狠地使了使眼色,张老太太这才识趣地闭紧了嘴巴。
张家院门太小,马车只能停在门外,可这一停,就几乎把整条巷子堵上了,左邻右舍通行不便,纷纷开始抱怨。陶格斯听了,催着弟弟回家去。
“大姐,这......”
陶格斯把弟弟往门外推:“不妨事,你快回去吧,青儿也饿了。”
望着大姐怀中脆弱的小婴儿,又望望大姐,这个半大小子心里十分不平。张书生连忙从他手中接过大包小裹,满脸堆笑着说:“弟弟便放心回家去吧,你大姐在自家能有什么不周到的呢?若有一丝一毫不好,你随时拿我是问!”
陶格斯焦急地扬头使弟弟出去调转马车,弟弟无奈只得从命。
见马车远走,陶格斯才松了口气。
她在这儿本就难过,若让人知道是她家的马车占着巷子不走,又要听多少闲言碎语呢。
“儿媳妇!”张老太太的呼唤从屋里传来,陶格斯后背一紧,木头人一般地回过头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