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的活动以我的鬼故事为终结,大家烧好热水,简略地洗漱之后,准备滚回帐篷睡觉,之初和小晓一个帐篷,我则和一百一个帐篷。
刚躺下,一百则悄悄问我道:“诶,你今天讲那故事,是瞎编的吧?刻意编出来吓唬那家伙的?”
他如此问,定是仍有些害怕,况且我也不想将自己与那件怪事联系到一起,于是我笑着对他道:“那家伙就一混世魔王,水火不惧,今天好不容易发现他有这么一弱点,还不逮着机会好好唬弄一番?也好杀杀他的威风。”
一百竖起大拇指称道:“牛逼!故事编造得生动形象,细节拿捏得恰到好处,连我都差点信以为真了,老实说,那百家讲坛的节目,该给您腾出一席之地。”
事实之所以为事实,那是因为有人亲身经历过,而故事之所以为故事,那是因为没人愿意相信。那二十多年前的陈年往事,到如今,随着岁月的更迭,也只能变成所谓的故事了。
这是我平生第一次露营,条件虽简陋,却带带来了无限欢乐,逃离城市的喧嚣,和最亲近的朋友席地而坐,挥洒真实的自我,不讨论过往,不计较前程,只活在当下。
如一百所言,那帐篷的保暖功能的确非同寻常,那一夜,我睡得特别舒坦,丝毫没有被外面的寒风侵扰。
“墩子!!!”
第二天清晨,我是被一声惊天动地的嘶吼声惊醒的。
待穿好衣服走出帐篷,发现天已大亮,东边地平线,太阳已抬出一尺多高。
迷蒙着双眼,我发现帐篷外简直炸开了锅,只见邱小晓正追着墩子,一路厮打。这墩子虽彪悍,却只与男人逞凶斗狠,不敢对女人还手。
见这一米八几、虎背熊腰的大个子被娇小的女人追得屁滚尿流,一边抱头逃窜,还一边呼天抢地求饶道:“姑奶奶,我知道错了,您菩萨心肠,就绕过我这一回吧,我再也不敢了。”
程之初傻站在一旁,捂着嘴,笑得是前仰后合。
我皱着眉,疑问道:“这——又是闹的哪一出?”
她指了指灶台旁的一块白色物体,笑着道:“喏,他干的好事!”
我走近灶台一瞧,那石块的缝隙中,一小片白色物体正随风飘扬,仔细一看,原来正是墩子昨天生火用的卫生巾,这小东西还真够坚强,坚持了一夜,却仍有那么倔强的一角与炉火作殊死斗争,不肯屈服。我估摸着应该是刚好卡在了灶台的石缝里,没有了氧气,所以没有燃烧殆尽。
真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墩子的毁尸灭迹,却始终输给了天意。
“倩倩,你帮我求求情呗。”墩子一边抬腿奔跑,一边向刘倩求助。
“自作孽,不可活!”刘倩只给了他一个深深的白眼。
跑到我跟前时,他摇着尾巴乞求道:“你他娘的,倒是救救我啊。”
见此状况,我幸灾乐祸道:“小晓,这打人吧,可是一项技术活,得讲究三个字,稳—准—狠,一步一个拳头!”
“哟,还TM会用我的话来反制老子了,你他娘的,真不是个好东西!”墩子边跑边骂道。
日晕逐渐变淡,我们随意吃了些干粮,收拾好帐篷,准备离开这片赠与我们欢声笑语的土地。
为调节气氛,减少疲劳,小晓和墩子换乘了车,墩子这只话唠则来到了我们这边,这家伙精力旺盛,丝毫没有半点疲惫的意思,那两片厚重的嘴唇就一直没停歇过,要么叽里呱啦地唠叨,要么吧唧吧唧地吞咽零食。
为加快行程,减少耽搁,我们并没在中途多做休息,而是沿着国道一路疾驰,一路上风景独特异常。
这里的山仅仅只是山,大到遮天蔽日,少去了苍脆林木的修饰,大不了点缀些凌乱的灌木丛,巍峨地□□着身子,展示着骨子里的雄浑与壮阔。偶有长串的经幡挂在山间,随风飘动,护佑着一方安宁。
这里的水也仅仅只是水,清澈透凉,容不得半点杂质,涌动着沿山势顺流而下,奔去不知名的远方。
耳膜隐约传来嗡嗡之声,大脑生出一番压迫的感觉,高原反应逐渐强烈,不过好在体格健壮,这些症状都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两辆汽车沿着大山蜿蜒盘旋,绕过了一座,又尝试着征服远处的另外一座。
约下午一点多钟,我们爬上了一座被雾霭笼罩的高山,这山顶的雾气浓重,能见度也不过十来米,仿若此地便是苍穹之顶,似有一种置身仙境的感觉。
那隐约可见的经幡被大风刮成了一条弧线。太阳被雾气彻底隔离,根本无法穿透,以至于这里的气温也临近了冰点。
一看车载记录仪,此处海拔已达到4200多米。
继续行驶约半小时,浓雾逐渐散去,周围的影像逐渐变得清晰明了,本以为我们已立足于山峰之巅,却没曾想,那绵延山脉的尽头,湛蓝天空的怀抱下,伫立着一座巍峨壮阔的雪山。
山顶白雪皑皑,雪线流动至山腰,阳光直射山峰,被纯白的雪面折射回湛蓝的天空,继而放射出万道光芒,这景色壮观至极,仿若一尊威严的天神,正俯视着脚下的万物生灵。
藏族人对雪山的崇敬非同寻常,对他们而言,每一座雪山都是一位神灵,唯有真诚信奉,方能得到神灵的护佑而吉祥。
这一路的风景令我们惊赞不已,抱着相机,我们一路按动快门,不舍放下任何光影的蛛丝马迹,可那相机始终只是平凡之物,即便拍得再美,也装不下这天界的神奇与圣洁。
从炉霍到色达一段,路况极为崎岖,为了安全起见,我们将车速压低到40码左右。
山路虽颠簸,身体虽疲惫,却丝毫没有影响旅途的心情,我们一路东张西望,一路惊呼赞美,沿着神灵走过的足迹,洗礼凡尘的庸碌与躁动。
下午四点多,我们终于来到了那块令我们魂牵梦绕的土地——色达。
进入色达五明学院的地方有一条山沟,称为喇荣沟,山沟入口的两旁是排列有序的十几座白色塔子,所谓塔子,一般是存放经书和供佛的建筑,顺沟上行数里,我们进入了传说中的喇荣寺五明佛学院。
可奇怪的是,当踏入这块红色渲染的国度,我们竟没有一人欢呼,所有人陷入了怪异的沉默,或是被那漫山遍野的红色建筑所折服,也或是不愿惊扰这片沉睡着的神圣土地。
所谓信仰,或许就在于此吧,我们不约而同放下心中那份积蓄已久的浮躁,不约而同拾起这番久违的安宁,如同虔诚的信徒,闭上眼睛,准备接受圣洁的洗礼。
恰逢夕阳西照,金色的阳光呈三十度角斜射进这片山坳,如同佛光倾泻大地,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即便再美的文字,再高清的相机,都显得无计可施。
曾在照片里见过无数光影中的色达,而此刻,万千色达却仅有我心中的这一座,仿若梦里的一座城,弥漫着呢喃的经文,我在城内迷失,也在城楼重拾自己,心中荡起一种莫名的声音,它似乎窃窃私,诉说着心中的愧疚——对不起,我来得太晚了!
酒店是早就预定好了的,我们将行李放回各自房间,仍旧如先前一样,我和一百住一间,小晓和之初一间,另外一对狗男女享受一间。
因先前在车上吃了不少零食,大家都毫无饥饿之意,待安顿好一切之后,六人在门口集合,准备正式踏足这片阳光抚慰下的红色海洋。
说它是一座城,我更愿将它称之为一个国,一座由万千色彩斑斓的泥瓦连接成的佛国,这里少被商业娱乐气氛所玷染,各色人种,各类语言,从四面八方不约而来,怀着各自的信仰齐聚一城,他们不多言语,不多装饰,净化掉繁华都市的浓妆艳抹,只为求得心中的最后一丝安宁。
路上,我们看到许多成群结队的僧侣,他们穿着古朴的桨红色僧袍,手中摇动着经桶,口中嘀咕着经文,据说这经桶内藏有经书,经桶每转一次,则代表着颂完一遍经文。
那成千上万的红色房子便是他们修行的居所,男女僧众有明确的区域分割,俗人布施的素菜瓜果,既是他们生活的必需品,也是维系两个世界的重要链接。
他们是一群有信仰的人,一年四季都在此修行,没有尽头,他们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人,也是最孤独的人,整个人生的全部内容,就只剩下信仰,这里的每一砖、每一瓦、以及每一粒尘土,无一不书写着神圣与虔诚。
原来,天堂并不遥远,这里本就是天堂。
因时间关系,我们并没有去其它地方,而是直奔色达的主题——喇荣寺五明佛学院。
那是一座被万千赫红色木屋簇拥着的几座金碧辉煌的佛殿,据说这是世界上最大的藏传佛学院,其神秘与神圣程度不言而喻。
可惜的是,五明佛学院只对当地修行的僧侣开放,像我们这类旅游的人,是不被准许进入其内的。
墩子提议让我们装扮成僧侣的模样混入其中,却被我们一致否决,既然是怀着虔诚而来,那便不应该打扰静心潜修的僧侣,两个世界的人,站在时空的两端,相望而不语,这是他们的宿命,也是我们的宿命。
我们来此的目的,是为了洗去尘世的泥土,触摸内心的安宁,而今既然已置身其中,虽没能进入那佛教圣地,即便只听得几声经文,便已足矣。
不过,好在那佛学院的山顶有一座坛城,是专供信徒和游人祈福的地方,坛城梵文译为曼陀罗,在佛学与哲学上,坛城都有着神秘而独特的意义,表现了宇宙与个人的因果联系。
使出吃奶的力气,我们终于爬了上去,几近缺氧窒息。
色达的这座坛城共有三层,整体金碧辉煌,据说,无论早晚,无论风雨,这里每天都有人转经,一等祈福10800圈,二等祈福1080圈,三等祈福108圈,那金色的经桶不分昼夜转动着,虽有喇嘛随时维修与保养,可经历了岁月的触摸,桶壁仍有丝丝斑驳。
我们排成一列,模仿着僧人的动作,平静呼吸,轻轻拂动经桶,心中的杂念被悄悄荡起,然后又安静地沉了下去。
这一路,我们几乎都没怎么说话,一方面是因为高原反应,喘气都有些困难,哪还有说话的力气,另一方面,这本是圣地的中心,容不得太多言语,以眼和心为伴,边走边看,一路感悟,才是纯正的参观模式。
坛城的墙上描绘着各类五彩斑斓图像,有神、有动植物、有山有水,也有宇宙星辰,它们在诉说着宇宙与宗教的秘密,可惜我们并非修行之人,对其也只能是唏嘘感叹,并不能参悟其中的奥秘。
随着活动量加大,高原反应的症状也愈加明显,头晕、眼花、耳鸣、恶心,多种症状同时袭来,像我这铁牛般的身体尚有些吃不消,更何况其他几朵长期待在城市里的娇花。
一百将我们招呼到一起,只见他面色惨白,皱着眉指了指自己的脑袋,示意赶快回到酒店。其他人虽没说话,却不约而同地点头答应,看来,这高原反应把大家折腾得有些力不从心。
回到酒店,大家赶紧从包里找出准备好的红景天,每人服下一支,希望症状有所缓解。
晚饭是在酒店里随意解决的,因环境影响,大家的胃口并不算好,几个女生几乎是只喝了一些汤,余下的饭菜大多被墩子给塞进了胃里。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呼吸尚成问题,又何谈四处游走,晚饭后,大家再无心游览,一个个残喘着逃回了房间。
房间里都备有电热毯,所以躲在被窝里并不算太冷,不过高原反应却并未因此而减退,我只觉耳边嗡嗡作响,呼吸一度困难。
一百安静地躺在床上,偶尔发出几声□□,看来,这恶劣的环境已将他折磨得体无完肤。
我呆呆地望着墙壁,揣测着那些看不懂的藏文,感叹这成熟而具魅力的藏地文化,不知不觉,我渐渐闭上了双眼。
睡梦中,我看到了一座被云雾笼罩的巍峨雪山,那山峰之高,仿佛直通天境。无数僧侣闭着双眼,光着脚,他们互不言语,踩着皑皑白雪,逆行而上。放眼望去,那雪山顶有一个旋转着的巨大黑洞,洞中漆黑一片,似有一只巨大的黑色瞳孔,凝视着雪山的一切。
我紧跟僧侣的步伐,欲要探明山顶的诡异,可不知为何,无论我如何尽力攀爬,却只能止步于山腰,无法靠近山顶,无计可施之时,突然,狂风肆掠,暴雪纷飞,那雪山开始晃动,雪崩如同洪水一般侵袭而下,雪山中间突然裂开一条巨大的缝隙,从山顶蔓延至我脚下。
未曾防备,我双脚一踏空,坠入了裂缝的万丈深渊,坠落中,我听到一个声音从天顶传来,仰头仔细一看,原来是从雪山顶端那黑色瞳孔里传出的声音。
“哥——哥——”
一声声凄厉哀伤,这声音异常熟悉,细细一听,正是邱小晓的嗓音,我努力伸手,无奈相隔太远,只能摸到一团漆黑。
突然,我被一阵沉重的钟声所惊醒,大梦初醒,眯着眼,我看了看时间,刚好十二点,旁边的一百正喘着大气鼾声十足。
我不愿惊扰到他,可无论如何也回不到梦境,在床上辗转反侧许久,脑中突然萌出一个想法——得出去走走!
我轻手轻脚地穿好衣服,推开房门,打了一个哆嗦,然后悄悄离开了酒店。
房间外,夜空下的色达却是另外一番景象,茫茫星河之下,无数昏黄的灯光相互交错,如同寄居人世的游魂,在迷途中等待又一次轮回,东方的耶路撒冷,安静地诉说着鲜为人知的秘密。
在这座宁静的不夜城中,我可以轻而易举地触摸到自己的灵魂,那柔软的,倔强的,却又脆弱到不堪一击的轮廓。
沿着先前的足迹,我再次攀爬到神圣的坛城。
夜晚的坛城,几乎没什么游人,大多为继续潜修的僧众,毕竟夜幕下的虔诚也算是一种特殊的修行,我放空心境,听着隐约的经文,一步一步缓慢移动,净化掉内心的浮躁。
突然,在坛城周边的空地上,我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她裹着厚重的羽绒服,穿着湛蓝色牛仔裤,正虔诚地趴在专用的叩拜台上,恭敬地作着祈祷,额前的发丝在寒风中轻轻摆动,星光洒满脸颊,那张脸憔悴而庄严。
此时此刻,茫茫星河之下,仿若只剩这么一个人、一樽佛、一滴宇宙,即便是我,也显得太过多余,这苍穹下的祈祷者,正以特殊的方式,让宇宙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秘密。
待祈祷完毕,我轻轻走向她身后。
“小晓?”我轻声招呼道。
她猛地回头,一副诧异的眼神望着我,继而吞吞吐吐道:“你——你怎么——”
“噢,睡不着,出来走走。”我笑着道。
“那——那个,我——我也是,出来——拜拜佛。”
“冷吗?”
“还好。”
她哆哆嗦嗦地站立起来,尴尬一笑,那张脸已被寒风冻得通红通红。
“高原反应好些了吗?”我关切道。
“适应了一些,不过,还是有些头疼。”
“走吧,散散步,反正睡不着。”
“嗯”
“你——信吗?”我指着坛城问她道。
“信什么?”她皱着眉,望着我问道。
“佛。”
“哈哈,这里有那么多人相信,我,又凭什么不信?”她笑着回答道。
我微笑着点点头,这个理由,的确让人折服。
“那你呢?”她反问我道。
“嗯,一样,我相信轮回,遵从因果,就像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既然物质遵从守恒定律,那意识也一定遵从这一原则,只不过按照目前的科学水平,还无法容纳意识这一范畴。”
她迷惑地望着我,一脸蒙逼。
我继续解释道:“就像暗物质,其实它们并非没有质量,只不过目前无法用合适的度量工具来称量而已,宇宙中,物质的形态远超人类的想象,我们往往会被肉眼所限制,比如说快乐和悲伤,我觉得它们也是守恒的,人的一生所获得的喜与悲是固定的,得到了多少快乐,就得用相应重量的悲伤去平衡,万物不可能单方面凭空消灭,只会此消彼长,这也是印度佛教讲究苦行的目的,只求修得来世的福禄。”
“哈哈,你们这些理科生,说话也是一套一套的,我完全听不懂。”小晓摇头笑道。
“我也只是在某些科幻类书籍中见过此类说法,对于宇宙而言,人类太过渺小,如果单纯地以目前的思维和角度去度量宇宙,那也太过自大轻狂了。”
“嗯,有道理,不管别人怎么想,至少在这里,这修行的每一个人,他们心中的信仰,都是有实实在在的重量,只不过以我们的角度无法去衡量,是这个意思吧?”
“对,聪明!”
“那可不,小时候,我妈去庙里给我相过命,算命的和尚说我特有慧根。”她调皮地笑道。
倚靠在坛城边的护栏,我们驻足闲谈,头顶是浩瀚的星海,山下是茫茫的灯光,时而听得几声钟响,时而传来几声经文,这苍穹与大地之间仅一线之隔,渺小的躯体在其间铸造,又随之而消亡,肉身在此涌动,灵魂又该归于何方?
刚躺下,一百则悄悄问我道:“诶,你今天讲那故事,是瞎编的吧?刻意编出来吓唬那家伙的?”
他如此问,定是仍有些害怕,况且我也不想将自己与那件怪事联系到一起,于是我笑着对他道:“那家伙就一混世魔王,水火不惧,今天好不容易发现他有这么一弱点,还不逮着机会好好唬弄一番?也好杀杀他的威风。”
一百竖起大拇指称道:“牛逼!故事编造得生动形象,细节拿捏得恰到好处,连我都差点信以为真了,老实说,那百家讲坛的节目,该给您腾出一席之地。”
事实之所以为事实,那是因为有人亲身经历过,而故事之所以为故事,那是因为没人愿意相信。那二十多年前的陈年往事,到如今,随着岁月的更迭,也只能变成所谓的故事了。
这是我平生第一次露营,条件虽简陋,却带带来了无限欢乐,逃离城市的喧嚣,和最亲近的朋友席地而坐,挥洒真实的自我,不讨论过往,不计较前程,只活在当下。
如一百所言,那帐篷的保暖功能的确非同寻常,那一夜,我睡得特别舒坦,丝毫没有被外面的寒风侵扰。
“墩子!!!”
第二天清晨,我是被一声惊天动地的嘶吼声惊醒的。
待穿好衣服走出帐篷,发现天已大亮,东边地平线,太阳已抬出一尺多高。
迷蒙着双眼,我发现帐篷外简直炸开了锅,只见邱小晓正追着墩子,一路厮打。这墩子虽彪悍,却只与男人逞凶斗狠,不敢对女人还手。
见这一米八几、虎背熊腰的大个子被娇小的女人追得屁滚尿流,一边抱头逃窜,还一边呼天抢地求饶道:“姑奶奶,我知道错了,您菩萨心肠,就绕过我这一回吧,我再也不敢了。”
程之初傻站在一旁,捂着嘴,笑得是前仰后合。
我皱着眉,疑问道:“这——又是闹的哪一出?”
她指了指灶台旁的一块白色物体,笑着道:“喏,他干的好事!”
我走近灶台一瞧,那石块的缝隙中,一小片白色物体正随风飘扬,仔细一看,原来正是墩子昨天生火用的卫生巾,这小东西还真够坚强,坚持了一夜,却仍有那么倔强的一角与炉火作殊死斗争,不肯屈服。我估摸着应该是刚好卡在了灶台的石缝里,没有了氧气,所以没有燃烧殆尽。
真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墩子的毁尸灭迹,却始终输给了天意。
“倩倩,你帮我求求情呗。”墩子一边抬腿奔跑,一边向刘倩求助。
“自作孽,不可活!”刘倩只给了他一个深深的白眼。
跑到我跟前时,他摇着尾巴乞求道:“你他娘的,倒是救救我啊。”
见此状况,我幸灾乐祸道:“小晓,这打人吧,可是一项技术活,得讲究三个字,稳—准—狠,一步一个拳头!”
“哟,还TM会用我的话来反制老子了,你他娘的,真不是个好东西!”墩子边跑边骂道。
日晕逐渐变淡,我们随意吃了些干粮,收拾好帐篷,准备离开这片赠与我们欢声笑语的土地。
为调节气氛,减少疲劳,小晓和墩子换乘了车,墩子这只话唠则来到了我们这边,这家伙精力旺盛,丝毫没有半点疲惫的意思,那两片厚重的嘴唇就一直没停歇过,要么叽里呱啦地唠叨,要么吧唧吧唧地吞咽零食。
为加快行程,减少耽搁,我们并没在中途多做休息,而是沿着国道一路疾驰,一路上风景独特异常。
这里的山仅仅只是山,大到遮天蔽日,少去了苍脆林木的修饰,大不了点缀些凌乱的灌木丛,巍峨地□□着身子,展示着骨子里的雄浑与壮阔。偶有长串的经幡挂在山间,随风飘动,护佑着一方安宁。
这里的水也仅仅只是水,清澈透凉,容不得半点杂质,涌动着沿山势顺流而下,奔去不知名的远方。
耳膜隐约传来嗡嗡之声,大脑生出一番压迫的感觉,高原反应逐渐强烈,不过好在体格健壮,这些症状都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两辆汽车沿着大山蜿蜒盘旋,绕过了一座,又尝试着征服远处的另外一座。
约下午一点多钟,我们爬上了一座被雾霭笼罩的高山,这山顶的雾气浓重,能见度也不过十来米,仿若此地便是苍穹之顶,似有一种置身仙境的感觉。
那隐约可见的经幡被大风刮成了一条弧线。太阳被雾气彻底隔离,根本无法穿透,以至于这里的气温也临近了冰点。
一看车载记录仪,此处海拔已达到4200多米。
继续行驶约半小时,浓雾逐渐散去,周围的影像逐渐变得清晰明了,本以为我们已立足于山峰之巅,却没曾想,那绵延山脉的尽头,湛蓝天空的怀抱下,伫立着一座巍峨壮阔的雪山。
山顶白雪皑皑,雪线流动至山腰,阳光直射山峰,被纯白的雪面折射回湛蓝的天空,继而放射出万道光芒,这景色壮观至极,仿若一尊威严的天神,正俯视着脚下的万物生灵。
藏族人对雪山的崇敬非同寻常,对他们而言,每一座雪山都是一位神灵,唯有真诚信奉,方能得到神灵的护佑而吉祥。
这一路的风景令我们惊赞不已,抱着相机,我们一路按动快门,不舍放下任何光影的蛛丝马迹,可那相机始终只是平凡之物,即便拍得再美,也装不下这天界的神奇与圣洁。
从炉霍到色达一段,路况极为崎岖,为了安全起见,我们将车速压低到40码左右。
山路虽颠簸,身体虽疲惫,却丝毫没有影响旅途的心情,我们一路东张西望,一路惊呼赞美,沿着神灵走过的足迹,洗礼凡尘的庸碌与躁动。
下午四点多,我们终于来到了那块令我们魂牵梦绕的土地——色达。
进入色达五明学院的地方有一条山沟,称为喇荣沟,山沟入口的两旁是排列有序的十几座白色塔子,所谓塔子,一般是存放经书和供佛的建筑,顺沟上行数里,我们进入了传说中的喇荣寺五明佛学院。
可奇怪的是,当踏入这块红色渲染的国度,我们竟没有一人欢呼,所有人陷入了怪异的沉默,或是被那漫山遍野的红色建筑所折服,也或是不愿惊扰这片沉睡着的神圣土地。
所谓信仰,或许就在于此吧,我们不约而同放下心中那份积蓄已久的浮躁,不约而同拾起这番久违的安宁,如同虔诚的信徒,闭上眼睛,准备接受圣洁的洗礼。
恰逢夕阳西照,金色的阳光呈三十度角斜射进这片山坳,如同佛光倾泻大地,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即便再美的文字,再高清的相机,都显得无计可施。
曾在照片里见过无数光影中的色达,而此刻,万千色达却仅有我心中的这一座,仿若梦里的一座城,弥漫着呢喃的经文,我在城内迷失,也在城楼重拾自己,心中荡起一种莫名的声音,它似乎窃窃私,诉说着心中的愧疚——对不起,我来得太晚了!
酒店是早就预定好了的,我们将行李放回各自房间,仍旧如先前一样,我和一百住一间,小晓和之初一间,另外一对狗男女享受一间。
因先前在车上吃了不少零食,大家都毫无饥饿之意,待安顿好一切之后,六人在门口集合,准备正式踏足这片阳光抚慰下的红色海洋。
说它是一座城,我更愿将它称之为一个国,一座由万千色彩斑斓的泥瓦连接成的佛国,这里少被商业娱乐气氛所玷染,各色人种,各类语言,从四面八方不约而来,怀着各自的信仰齐聚一城,他们不多言语,不多装饰,净化掉繁华都市的浓妆艳抹,只为求得心中的最后一丝安宁。
路上,我们看到许多成群结队的僧侣,他们穿着古朴的桨红色僧袍,手中摇动着经桶,口中嘀咕着经文,据说这经桶内藏有经书,经桶每转一次,则代表着颂完一遍经文。
那成千上万的红色房子便是他们修行的居所,男女僧众有明确的区域分割,俗人布施的素菜瓜果,既是他们生活的必需品,也是维系两个世界的重要链接。
他们是一群有信仰的人,一年四季都在此修行,没有尽头,他们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人,也是最孤独的人,整个人生的全部内容,就只剩下信仰,这里的每一砖、每一瓦、以及每一粒尘土,无一不书写着神圣与虔诚。
原来,天堂并不遥远,这里本就是天堂。
因时间关系,我们并没有去其它地方,而是直奔色达的主题——喇荣寺五明佛学院。
那是一座被万千赫红色木屋簇拥着的几座金碧辉煌的佛殿,据说这是世界上最大的藏传佛学院,其神秘与神圣程度不言而喻。
可惜的是,五明佛学院只对当地修行的僧侣开放,像我们这类旅游的人,是不被准许进入其内的。
墩子提议让我们装扮成僧侣的模样混入其中,却被我们一致否决,既然是怀着虔诚而来,那便不应该打扰静心潜修的僧侣,两个世界的人,站在时空的两端,相望而不语,这是他们的宿命,也是我们的宿命。
我们来此的目的,是为了洗去尘世的泥土,触摸内心的安宁,而今既然已置身其中,虽没能进入那佛教圣地,即便只听得几声经文,便已足矣。
不过,好在那佛学院的山顶有一座坛城,是专供信徒和游人祈福的地方,坛城梵文译为曼陀罗,在佛学与哲学上,坛城都有着神秘而独特的意义,表现了宇宙与个人的因果联系。
使出吃奶的力气,我们终于爬了上去,几近缺氧窒息。
色达的这座坛城共有三层,整体金碧辉煌,据说,无论早晚,无论风雨,这里每天都有人转经,一等祈福10800圈,二等祈福1080圈,三等祈福108圈,那金色的经桶不分昼夜转动着,虽有喇嘛随时维修与保养,可经历了岁月的触摸,桶壁仍有丝丝斑驳。
我们排成一列,模仿着僧人的动作,平静呼吸,轻轻拂动经桶,心中的杂念被悄悄荡起,然后又安静地沉了下去。
这一路,我们几乎都没怎么说话,一方面是因为高原反应,喘气都有些困难,哪还有说话的力气,另一方面,这本是圣地的中心,容不得太多言语,以眼和心为伴,边走边看,一路感悟,才是纯正的参观模式。
坛城的墙上描绘着各类五彩斑斓图像,有神、有动植物、有山有水,也有宇宙星辰,它们在诉说着宇宙与宗教的秘密,可惜我们并非修行之人,对其也只能是唏嘘感叹,并不能参悟其中的奥秘。
随着活动量加大,高原反应的症状也愈加明显,头晕、眼花、耳鸣、恶心,多种症状同时袭来,像我这铁牛般的身体尚有些吃不消,更何况其他几朵长期待在城市里的娇花。
一百将我们招呼到一起,只见他面色惨白,皱着眉指了指自己的脑袋,示意赶快回到酒店。其他人虽没说话,却不约而同地点头答应,看来,这高原反应把大家折腾得有些力不从心。
回到酒店,大家赶紧从包里找出准备好的红景天,每人服下一支,希望症状有所缓解。
晚饭是在酒店里随意解决的,因环境影响,大家的胃口并不算好,几个女生几乎是只喝了一些汤,余下的饭菜大多被墩子给塞进了胃里。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呼吸尚成问题,又何谈四处游走,晚饭后,大家再无心游览,一个个残喘着逃回了房间。
房间里都备有电热毯,所以躲在被窝里并不算太冷,不过高原反应却并未因此而减退,我只觉耳边嗡嗡作响,呼吸一度困难。
一百安静地躺在床上,偶尔发出几声□□,看来,这恶劣的环境已将他折磨得体无完肤。
我呆呆地望着墙壁,揣测着那些看不懂的藏文,感叹这成熟而具魅力的藏地文化,不知不觉,我渐渐闭上了双眼。
睡梦中,我看到了一座被云雾笼罩的巍峨雪山,那山峰之高,仿佛直通天境。无数僧侣闭着双眼,光着脚,他们互不言语,踩着皑皑白雪,逆行而上。放眼望去,那雪山顶有一个旋转着的巨大黑洞,洞中漆黑一片,似有一只巨大的黑色瞳孔,凝视着雪山的一切。
我紧跟僧侣的步伐,欲要探明山顶的诡异,可不知为何,无论我如何尽力攀爬,却只能止步于山腰,无法靠近山顶,无计可施之时,突然,狂风肆掠,暴雪纷飞,那雪山开始晃动,雪崩如同洪水一般侵袭而下,雪山中间突然裂开一条巨大的缝隙,从山顶蔓延至我脚下。
未曾防备,我双脚一踏空,坠入了裂缝的万丈深渊,坠落中,我听到一个声音从天顶传来,仰头仔细一看,原来是从雪山顶端那黑色瞳孔里传出的声音。
“哥——哥——”
一声声凄厉哀伤,这声音异常熟悉,细细一听,正是邱小晓的嗓音,我努力伸手,无奈相隔太远,只能摸到一团漆黑。
突然,我被一阵沉重的钟声所惊醒,大梦初醒,眯着眼,我看了看时间,刚好十二点,旁边的一百正喘着大气鼾声十足。
我不愿惊扰到他,可无论如何也回不到梦境,在床上辗转反侧许久,脑中突然萌出一个想法——得出去走走!
我轻手轻脚地穿好衣服,推开房门,打了一个哆嗦,然后悄悄离开了酒店。
房间外,夜空下的色达却是另外一番景象,茫茫星河之下,无数昏黄的灯光相互交错,如同寄居人世的游魂,在迷途中等待又一次轮回,东方的耶路撒冷,安静地诉说着鲜为人知的秘密。
在这座宁静的不夜城中,我可以轻而易举地触摸到自己的灵魂,那柔软的,倔强的,却又脆弱到不堪一击的轮廓。
沿着先前的足迹,我再次攀爬到神圣的坛城。
夜晚的坛城,几乎没什么游人,大多为继续潜修的僧众,毕竟夜幕下的虔诚也算是一种特殊的修行,我放空心境,听着隐约的经文,一步一步缓慢移动,净化掉内心的浮躁。
突然,在坛城周边的空地上,我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她裹着厚重的羽绒服,穿着湛蓝色牛仔裤,正虔诚地趴在专用的叩拜台上,恭敬地作着祈祷,额前的发丝在寒风中轻轻摆动,星光洒满脸颊,那张脸憔悴而庄严。
此时此刻,茫茫星河之下,仿若只剩这么一个人、一樽佛、一滴宇宙,即便是我,也显得太过多余,这苍穹下的祈祷者,正以特殊的方式,让宇宙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秘密。
待祈祷完毕,我轻轻走向她身后。
“小晓?”我轻声招呼道。
她猛地回头,一副诧异的眼神望着我,继而吞吞吐吐道:“你——你怎么——”
“噢,睡不着,出来走走。”我笑着道。
“那——那个,我——我也是,出来——拜拜佛。”
“冷吗?”
“还好。”
她哆哆嗦嗦地站立起来,尴尬一笑,那张脸已被寒风冻得通红通红。
“高原反应好些了吗?”我关切道。
“适应了一些,不过,还是有些头疼。”
“走吧,散散步,反正睡不着。”
“嗯”
“你——信吗?”我指着坛城问她道。
“信什么?”她皱着眉,望着我问道。
“佛。”
“哈哈,这里有那么多人相信,我,又凭什么不信?”她笑着回答道。
我微笑着点点头,这个理由,的确让人折服。
“那你呢?”她反问我道。
“嗯,一样,我相信轮回,遵从因果,就像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既然物质遵从守恒定律,那意识也一定遵从这一原则,只不过按照目前的科学水平,还无法容纳意识这一范畴。”
她迷惑地望着我,一脸蒙逼。
我继续解释道:“就像暗物质,其实它们并非没有质量,只不过目前无法用合适的度量工具来称量而已,宇宙中,物质的形态远超人类的想象,我们往往会被肉眼所限制,比如说快乐和悲伤,我觉得它们也是守恒的,人的一生所获得的喜与悲是固定的,得到了多少快乐,就得用相应重量的悲伤去平衡,万物不可能单方面凭空消灭,只会此消彼长,这也是印度佛教讲究苦行的目的,只求修得来世的福禄。”
“哈哈,你们这些理科生,说话也是一套一套的,我完全听不懂。”小晓摇头笑道。
“我也只是在某些科幻类书籍中见过此类说法,对于宇宙而言,人类太过渺小,如果单纯地以目前的思维和角度去度量宇宙,那也太过自大轻狂了。”
“嗯,有道理,不管别人怎么想,至少在这里,这修行的每一个人,他们心中的信仰,都是有实实在在的重量,只不过以我们的角度无法去衡量,是这个意思吧?”
“对,聪明!”
“那可不,小时候,我妈去庙里给我相过命,算命的和尚说我特有慧根。”她调皮地笑道。
倚靠在坛城边的护栏,我们驻足闲谈,头顶是浩瀚的星海,山下是茫茫的灯光,时而听得几声钟响,时而传来几声经文,这苍穹与大地之间仅一线之隔,渺小的躯体在其间铸造,又随之而消亡,肉身在此涌动,灵魂又该归于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