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万念俱灰之时,我突然腰间一紧,感觉有一股奇特的力量拽着我往上缓慢挪动。
原来,虽已落入洪水之中,可那登山绳却并没有被扯断,绳扣仍牢牢地系在我腰间,顺着绳索滑落到底端,刚好被那根断木卡住。
此时,绳子已被绷得笔直,一股强大的力量自上而下传递下来,我知道,那绳子的另一端,定是他们在拼命拉扯。
顷刻间,求生的欲望被彻底激发,肾上腺素急速分泌,身体的潜能发挥到极致,我立马一把死死拽住登山绳,咬紧牙、憋住呼吸,等待着他们将我从死神的口中拽出。
终于,眼前的世界由漆黑变成了昏暗,然后昏暗逐渐散去,渐渐露出光亮,当身体被彻底拉出水面那一刻,我第一眼看见的,便是天空中那轮洁白无暇的明月,它正积蓄着力量散发出万丈光芒,竭尽全力驱散奔袭而来的黑暗。
临近岸边时,墩子将我从洪水里抱出,我的双腿似乎没了一点力量,奄奄一息地躺在岸边,就像迷失在沙漠中的鱼,张大嘴巴拼命地呼吸着氧气。
小晓立马上前将我紧紧抱住,那颤抖的身形已泣不成声。
所有人脸上都挂满了泪水,庆幸,时至这一秒,我仍侥幸死皮赖脸地苟活着,那一刻,我发现这个世界太过美丽,躺在湿润的泥土上畅快呼吸,听着身旁的叽叽喳喳,感受月光的丝丝温暖,这便是活着的奢侈,为此,我挤出了重生后的第一个笑容。
“你大爷的!吓死老子了!”墩子抹着眼泪惊喜地说道。
死神始终棋差一招,没能如愿以偿,不过,它却并未善罢甘休,而是鼓动着洪水继续上涨,准备着发起又一轮攻击,看来要不了多久,我们身处的福地也会被它据为己有。
“这里并不安全,大家赶紧离开。”一百催促道。
接着,他蹲下身子攥着我的手,轻声问道:“还能走吗?”
我轻轻摇了摇头,用嘶哑的声音回答道:“体力透支太多,双腿使不上劲,恐怕——”
“没事,来,我背你。”说罢,他拽住我的双手搭在肩上,一个前倾,我顺势倒向了他的后背。
我这才清楚地注意到,在这场生与死的较量之中,受伤的并非只有我一个,先前逃离滩涂时,刘倩无意中崴伤了脚,已然不能行走;程之初大腿位置破出了一个洞,鲜血顺着裤管染红了一大片,想必应该是被冲刷而下的树枝给捅破了,刚才正面临生死攸关的处境,我们也并未察觉到,而此时的她正坐在地上,捂着伤口,疼得咬牙切齿。
此役,伤亡惨重。
见此状况,墩子先将刘倩抗到左肩,然后走到之初面前,傻傻问道:“之初,你还是我老姐吗?”
程之初抬起头,疑惑地望着她道:“当然是了,怎么啦?”
墩子大呵一声道:“那,得罪了!”
随即,他蹲下身子,伸出右手,一把将之初挽起抗到左肩,这虎背熊腰的蛮牛,倒是有几分力气,左右两肩各扛起一个女人,腿脚竟一点也不打哆嗦。
“还磨蹭什么呢?赶紧逃命啊!”墩子回头冲我们大喊道。
就这样,一群残兵败将相互搀扶着,沿山路逃回了汽车,好在急救箱还在车内,小晓拿出酒精为程之初简单处理了伤口,以防感染。
我脱去湿透的衣服,换上墩子和一百拼凑而成的上下装,再将空调开到最大,也不再那么寒冷。
由墩子和一百开车,我们打算先到最近的城镇落脚,一方面可以去当地的卫生院检查伤势,另一方面可以作简单的休整,待身体恢复之后再赶回成都,毕竟,经历了这场惊心动魄的逃亡,所有人都已身心俱惫。
虽已躲回安全的汽车之内,可大家仍旧惊魂未定,如同受了惊吓的小鸟,蜷缩成一团,相互之间沉默不语,不时深喘一口气,以此排解积堵塞的压抑。
墩子一个劲地埋怨一百,说是他给的帐篷不吉利,救灾救灾,最后我们倒真成了灾民。
我打开手机在网上查询,这才明白发生灾祸的主要原因,原来几小时前,附近发生了4.5级地震,地震震级虽不高,却引发了不小的次生灾害,造成了几处湖水决堤,这也是我们先前预判失误的主要原因,本以为天气晴朗,不会发生暴雨洪水,却始终没考虑到地震这一特殊因素。
满载着惊恐,汽车在雅康高速缓慢行驶着,我们不敢加大油门,担心灾祸再一次悄然降临。
路上,我们看到了数辆军车疾驰而过,看来,此次地震引发的灾难并不轻,仍有许多家庭生处险境,我由衷地祈祷,祈祷当地百姓能同我们一般幸运,平安躲过这一场浩劫。
约三小时后,汽车驶入了泸定县,这里的天已大亮,我们先是去医院检查了身体,经医务人员诊断,刘倩的脚只是轻微的扭伤,并无大碍。程之初的大腿也不过是皮外伤,并未累及筋骨,医生重新对伤口做了专业消毒处理。而我,不过是在水中浸泡受寒而已,吃了一剂抗寒的药物,身体也算是恢复得差不多,总体而言,客观上的伤并不严重,主要还在于心理受到的惊吓。
离开医院后,我们随便找了一家餐馆,点上一大桌饭菜,以此补充大量流失的能量。之后,经过大家一致认同,均表示不愿作长时间的停留,而是选择继续驱车赶回成都,此时此刻,温馨的家,温暖的床,滚烫的热水,才是最让我们热泪盈眶的归宿。
虽然经历了一夜的漫长煎熬,却没有一个人能安然睡去,我们纷纷瞪大惶恐的双眼,四处张望,那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戒备,以防突如其来的任何状况,即便是车窗外一丁点儿响动,或是那车身的微妙颠簸,都会让各自的肌肉瞬间紧搐起来。
最终,墩子打破了沉默的僵局,大声嚷嚷道:“TM的,这气氛,太渗人了!不被地震搞死,那也得被这状态给憋死。不行,老子得点一首歌,排解排解。”
没错,他播放的仍是那首他钟爱的《闯码头》,这家伙还是那副德行,一边深情演唱,一边摇头晃脑,可我们都知道,他是想以此方式缓解大家压抑起来的紧张情绪,也不知为什么,此情此景,这首歌听起来竟不再那么让人讨厌,居然还生出了几分温暖的味道。
气氛升温之余,墩子转头问之初道:“我说老姐,到底是啥宝贝那么重要?竟让你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将它取回。”
“好好开你的车!”我警惕道。
他却并不罢休,继续说道:“能比命都重要,那一定是非常值钱的东西,让我猜猜,难道是拇指粗的金项链?噢不,那玩意儿也管不了多少钱,莫非是像鸽子蛋的钻石?”
老实说,我也非常想知道,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竟让之初在命悬一线之际也舍不得放弃。
可程之初却微微一笑,拿出了先前我见到的那个橘黄色布口袋,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布袋打开,掏出一枚黄铜色的、类似戒指的东西。
“你看看,我猜对了吧,肯定是价值连城的首饰。不过,这玩意儿粗粗糙糙,既不像银子,更不像黄金,难道是用什么稀有材料铸造的?”墩子兴奋地揣测道。
“没啥金贵的,黄铜铸造而已。”之初解释道。
“什么?铜?就一枚铜戒指,值得你那么豁出命地——,噢,我明白了,这戒指肯定是稀世古董,秦始皇?忽必烈?总该是哪一位大人物的遗物。”墩子继续猜测道。
之初摇摇头,笑着回答道:“这并非什么价值连城的首饰,也不是流传下来的古董,而只是一枚普普通通的顶针。”
顶针这东西,很多大城市里的人压根就没见过这一物品,旧时纺织业不发达,绝大多数家庭成员的衣物、帽子、鞋垫等物品基本都是自给自足,由妇女们一针一线地缝制而成,可在缝制一些较厚的纺织品时,妇人们通常会选择在手指戴上这么一枚顶针,在穿针引线时,用顶针压住针尾使力,才不至于扎到双手。
一般的顶针通常由黄铜所制,形制粗糙,且长年累月经历针尾的磨砺,会更显斑驳。程之初手里的这枚顶针,锈迹斑斑,表面已是千疮百孔,想必,定是使用了很多年。
果然,墩子那粗汉并不明白顶针为何物,疑惑地问道:“这顶针,到底是个啥东西?”
我简单解释道:“女人缝制衣物时,用到的一种辅助工具。”
“靠!说白了,就跟干农活用的锄头一个物种?一文不值呗。”他大失所望地应道。
之初表情凝重,轻声嘀咕道:“对于你们来说,它的确是一文不值,可对我来说,它却——”
随即,她话语中断,陷入了沉默。
这枚顶针属于她母亲的遗物,其代表的意义非同寻常,更容不得他人肆意践踏,于是,我呵斥墩子道:“你懂个屁,任何东西都得看它归谁所有,才能发挥相应的价值,比如那股神,巴菲特,人家放出来的一个屁,你闻起来都觉得是香的。再比如,你这虎背熊腰的躯体,对他人来说一文不值,可对你本人,那却是无价之宝。”
墩子转过头,向我挤眉弄眼道:“我说老姬,你这话可就说得不准确了,就咱这副性感婀娜的躯体,不光自己喜欢,我家倩倩也是视若珍宝,把玩得爱不释手啊!”
我向他甩出一个白眼,对于这种丧心病狂的虐狗行为,我通常是深恶痛绝。
之初突然轻声开口道:“上世纪七十年代,作为知青,我爸被分配到川北地区一个村子里,在那里,他遇见了我妈,两人一见钟情,听我爸说,她不光人长得好看,心也非常善良,这枚顶针就记录了她对我爸的好。”
我和墩子关闭嗓门,屏住呼吸,洗耳恭听。
她继续说道:“后来,知青返城,我爸本被列入了返城名单,可他却一心想要放弃回城机会,决定陪我妈在农村白头偕老,可我妈却死活不同意,她骂我爸没出息,甚至以死相逼,无奈之下,我爸这才依依不舍地回到了城市。回城后,他们仍旧以书信保持着联系,我爸先是参了军,后来又赶上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通过经商逐渐积累起财富,后来,还将我妈接到了城里。”
我咧嘴笑道:“这——这是好事啊,哈哈,没想到这程董竟也会有这般风花雪月的浪漫故事,以前我也听你说起过,那西雅图夜未眠就是他们当年私定终生的地方,后来你爸将它买了下来,成为了自己的产业。”
墩子一惊一乍道:“啥?那地方是你家开的?我了个去,老姐你早说啊,害得我当初扮演了那么久的什么什么司机,砸上了几辈子的演技,要早知道是你家的店子,那我还不想吃哪个点哪个,想打哪个打哪个……”
程之初先是点点头,然后却苦笑着摇头道:“本以为苦日子熬到了头,生活会彻底发生改变,可两个人的身份地位却存在着天壤之别,一个是高高在上的集团老总,一个是正儿八经的农村妇女,的确算不上门当户对。当然,我爸倒是没有任何嫌弃,可我妈却承受不住别人的鄙夷眼光,‘农村悍妇、文盲、粗俗’,她被城里人定下了各种标签,随时都会听到各类讽刺的言语。没过几年,她便患上了重度抑郁症,在我只有几岁的时候,她选择用死亡解脱了一切,而这一枚顶针,便是她留给我唯一的东西。”
至此,我和墩子哑口无言,容不得我们去亵渎那一份至死不渝的伟大爱情,那枚顶针所代表的意义,胜过了任何昂贵的戒指,的确,老一辈人的爱情是淳朴的,坚贞的,甚至是超越生死的,可无论以何种方式书写自己的人生都是无可厚非的,我无法想象当年之初的母亲是过着怎样痛苦的生活,竟只能以死亡的形式抛夫弃女,可事实上,他们的爱情却是一直存活着,亘古不变。
“对不起,姐,我不知道咱妈经历了这样的人生,这东西的确宝贵,比命还珍贵,以后,谁要是再敢蔑视它,说它不是宝贝,老子就跟他急!”墩子安慰道。
如此而来,之初奋不顾身也要取回这枚顶针的缘由便顺理成章,一直以来,我总感觉她身后潜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我无法猜透,也不愿去揣测,毕竟她内心深处筑起了一座坚实的堡垒,誓死保护着那一方不堪一击的脆弱。
晚上八点左右,我们终于回到了那一座差点被我们摒弃的城市——成都。
透过模糊的车窗,街上的灯光依稀明亮,人群依然吵杂,交通依旧拥堵,可奇怪的是,这些堕入凡尘的画面却并未给我带来所谓的不安,反而赐予着不可思议的安稳与踏实。恍然间发现,那个背上行囊,自以为是,誓要寻找安宁的我,骨子里却早已习惯了城市里的喧嚣与繁琐。
至此,这一趟五彩斑斓的川西之旅终于告一段落,回到舒适的家,洗了一个酣畅淋漓的热水澡,躺在温暖的被窝中,我回想着几日来所发生的故事,这一路,我们经历过希望,也伴随着绝望,有哭有笑,有惊有喜,有生有死,灵魂与归宿不谋而合,完美地镶嵌进尘世的生活。
如今,我才真真切切地明白,色达属于他们,而成都,属于我们。
时间滴答滴答地流动,我们也时聚时散地过活,几个月来相安无事,这也让平淡的生活开始变得有些枯燥。
想来,这人吧,就是如此下贱,过惯了普通、乏味的生活,又期待那么一点小小的躁动,以此冲击已濒临困乏的细胞,可一旦冲击力度过大,造成的伤害令自己掌握不住,又迫切期望回归从前平静的状态。
六月,栀子花开的季节,也是蚯蚓准备参加高考的时节,或许她自身并未把这当回事儿,可对于小晓而言,这却是一项最严肃、最神圣的家族使命,那份本应由父母承担的忧虑和关心,潜移默化地转嫁到她身上,这姐姐所主宰的不光是自己命运的方向,更是家族命运的延续。
六月七、八日,这大概是所有少男少女都要经历的挑战,仿若鱼游龙门,大家不分敌我,奋力厮杀,将十多年寒窗苦读的结果镌刻于金榜,犹如一场血雨腥风的战斗场面,战场上有人哭,有人笑,第一次人生转折,成功或失败?只不过一场残忍的成人礼。
那两日,小晓甚至搬到了蚯蚓考点的旅舍,陪着她一起吃住,她极似了一位唠叨的母亲,张开羽翼丰盈的双翅,企图为蚯蚓开辟一条温暖舒适的后勤保障之路。
我自然是谎称公司事务繁忙,不能一同相陪,实则不愿也不敢与蚯蚓相见,毕竟脑中随时都会浮现那张狰狞的面孔,未曾想过,自己竟会惧怕一个女人到如此地步。
高考结束之后,蚯蚓并未与小晓一道回来,只道是学校组织了毕业夏令活动——去远方旅行,小晓自然是同情她,应允了这份请求,并给予了丰厚的盘缠。
那之后,小晓便整天神神叨叨,一有高考成绩的半点风声,整个人就会跟打了鸡血一般激动,其实,打心里来说,我并不看好蚯蚓这小妮子能考出高分,但又不能当面泼冷水,也只能从表面上给予小晓安慰,让她平静对待。
人吧,最不能适应的正是期望与失望之间的落差,正所谓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重,痛就会有多深,我实在不愿看到小晓摔得太过惨烈。
那一段时日,蚯蚓并不乐意给家里人汇报行程,不过出于资金的情面,她还是陆续报告了自己的安全,例如“我还活着”“我很安全”等干瘪的短信,不过也还好,至少省去了大家对她的担心。
6月23日,高考成绩出炉的日子,人生中一个要命的关卡,对于这个特殊的日子,我记忆犹新,毕竟曾经的我也在同一个日期煎熬过两次,那种漫长的等待,痛苦的煎熬,岂是常人能轻易理解的?那不光是一年奋斗的结晶,更是数十载寒窗苦读的回应,结果是未知的,答案是残酷的,而对于一个参加过复读的人来说,所经历的残酷又会比应届生多出好几倍。
若要以一种动物形容高三学子,那便是“虎”,无所畏惧,满腔热血,一身傲气,而如若也要对高四学生加以形容,那即是“狼”,独自忍受着孤独与寂寞,一旦咬准目标,便绝不松口,而唯一能证明它仍存活着的,也只有那在黑夜里发着光亮的双眼。
高三那年,我“光荣”落榜,我爸坐在灶台旁吧嗒了整晚的旱烟,可深思熟虑之后,他还是给了我一次复读的机会,也算作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高四,看着昔日里共同奋战过的同学准备着行囊,我没留给自己道别的时间,没留给自己流泪的时间,甚至没留给自己喘气的时间,对于一个失败者来说,我根本没权利去享受那番离别的黯然神伤,只能重新回到那间既熟悉又陌生的教室,瞟瞟那一张张与我毫无关系的新面孔,我无意认识他们,只与堆叠如山的参考书形影不离。
那一年,我每天休息六小时;那一年,我没有任何朋友;那一年,我不敢挪出多余的时间去猜想回报与结果。只能如机器一般,忘记冷暖,舔舐痛楚,忍受孤寂,甚至是彻底忘记自己。
而当结果即将出来之时,我又不敢去面对,如蒙着盖头的新娘,我胆颤地掀开面纱,生怕那一抹红色下藏着的是一张尖嘴獠牙的脸。
犹记得复读时候老师讲过的第一句话:“不经历复读的人生,便不是完整的人生!”。
的确,那简短的一年,让我提前预知了失败的残忍,承受了难以形容的压力,它不仅使我在高考路上证明了自己,更让我在人生道路上磨砺了自己。不管怎么说,那一年,不论多苦多累,我始终无怨无悔。
原来,虽已落入洪水之中,可那登山绳却并没有被扯断,绳扣仍牢牢地系在我腰间,顺着绳索滑落到底端,刚好被那根断木卡住。
此时,绳子已被绷得笔直,一股强大的力量自上而下传递下来,我知道,那绳子的另一端,定是他们在拼命拉扯。
顷刻间,求生的欲望被彻底激发,肾上腺素急速分泌,身体的潜能发挥到极致,我立马一把死死拽住登山绳,咬紧牙、憋住呼吸,等待着他们将我从死神的口中拽出。
终于,眼前的世界由漆黑变成了昏暗,然后昏暗逐渐散去,渐渐露出光亮,当身体被彻底拉出水面那一刻,我第一眼看见的,便是天空中那轮洁白无暇的明月,它正积蓄着力量散发出万丈光芒,竭尽全力驱散奔袭而来的黑暗。
临近岸边时,墩子将我从洪水里抱出,我的双腿似乎没了一点力量,奄奄一息地躺在岸边,就像迷失在沙漠中的鱼,张大嘴巴拼命地呼吸着氧气。
小晓立马上前将我紧紧抱住,那颤抖的身形已泣不成声。
所有人脸上都挂满了泪水,庆幸,时至这一秒,我仍侥幸死皮赖脸地苟活着,那一刻,我发现这个世界太过美丽,躺在湿润的泥土上畅快呼吸,听着身旁的叽叽喳喳,感受月光的丝丝温暖,这便是活着的奢侈,为此,我挤出了重生后的第一个笑容。
“你大爷的!吓死老子了!”墩子抹着眼泪惊喜地说道。
死神始终棋差一招,没能如愿以偿,不过,它却并未善罢甘休,而是鼓动着洪水继续上涨,准备着发起又一轮攻击,看来要不了多久,我们身处的福地也会被它据为己有。
“这里并不安全,大家赶紧离开。”一百催促道。
接着,他蹲下身子攥着我的手,轻声问道:“还能走吗?”
我轻轻摇了摇头,用嘶哑的声音回答道:“体力透支太多,双腿使不上劲,恐怕——”
“没事,来,我背你。”说罢,他拽住我的双手搭在肩上,一个前倾,我顺势倒向了他的后背。
我这才清楚地注意到,在这场生与死的较量之中,受伤的并非只有我一个,先前逃离滩涂时,刘倩无意中崴伤了脚,已然不能行走;程之初大腿位置破出了一个洞,鲜血顺着裤管染红了一大片,想必应该是被冲刷而下的树枝给捅破了,刚才正面临生死攸关的处境,我们也并未察觉到,而此时的她正坐在地上,捂着伤口,疼得咬牙切齿。
此役,伤亡惨重。
见此状况,墩子先将刘倩抗到左肩,然后走到之初面前,傻傻问道:“之初,你还是我老姐吗?”
程之初抬起头,疑惑地望着她道:“当然是了,怎么啦?”
墩子大呵一声道:“那,得罪了!”
随即,他蹲下身子,伸出右手,一把将之初挽起抗到左肩,这虎背熊腰的蛮牛,倒是有几分力气,左右两肩各扛起一个女人,腿脚竟一点也不打哆嗦。
“还磨蹭什么呢?赶紧逃命啊!”墩子回头冲我们大喊道。
就这样,一群残兵败将相互搀扶着,沿山路逃回了汽车,好在急救箱还在车内,小晓拿出酒精为程之初简单处理了伤口,以防感染。
我脱去湿透的衣服,换上墩子和一百拼凑而成的上下装,再将空调开到最大,也不再那么寒冷。
由墩子和一百开车,我们打算先到最近的城镇落脚,一方面可以去当地的卫生院检查伤势,另一方面可以作简单的休整,待身体恢复之后再赶回成都,毕竟,经历了这场惊心动魄的逃亡,所有人都已身心俱惫。
虽已躲回安全的汽车之内,可大家仍旧惊魂未定,如同受了惊吓的小鸟,蜷缩成一团,相互之间沉默不语,不时深喘一口气,以此排解积堵塞的压抑。
墩子一个劲地埋怨一百,说是他给的帐篷不吉利,救灾救灾,最后我们倒真成了灾民。
我打开手机在网上查询,这才明白发生灾祸的主要原因,原来几小时前,附近发生了4.5级地震,地震震级虽不高,却引发了不小的次生灾害,造成了几处湖水决堤,这也是我们先前预判失误的主要原因,本以为天气晴朗,不会发生暴雨洪水,却始终没考虑到地震这一特殊因素。
满载着惊恐,汽车在雅康高速缓慢行驶着,我们不敢加大油门,担心灾祸再一次悄然降临。
路上,我们看到了数辆军车疾驰而过,看来,此次地震引发的灾难并不轻,仍有许多家庭生处险境,我由衷地祈祷,祈祷当地百姓能同我们一般幸运,平安躲过这一场浩劫。
约三小时后,汽车驶入了泸定县,这里的天已大亮,我们先是去医院检查了身体,经医务人员诊断,刘倩的脚只是轻微的扭伤,并无大碍。程之初的大腿也不过是皮外伤,并未累及筋骨,医生重新对伤口做了专业消毒处理。而我,不过是在水中浸泡受寒而已,吃了一剂抗寒的药物,身体也算是恢复得差不多,总体而言,客观上的伤并不严重,主要还在于心理受到的惊吓。
离开医院后,我们随便找了一家餐馆,点上一大桌饭菜,以此补充大量流失的能量。之后,经过大家一致认同,均表示不愿作长时间的停留,而是选择继续驱车赶回成都,此时此刻,温馨的家,温暖的床,滚烫的热水,才是最让我们热泪盈眶的归宿。
虽然经历了一夜的漫长煎熬,却没有一个人能安然睡去,我们纷纷瞪大惶恐的双眼,四处张望,那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戒备,以防突如其来的任何状况,即便是车窗外一丁点儿响动,或是那车身的微妙颠簸,都会让各自的肌肉瞬间紧搐起来。
最终,墩子打破了沉默的僵局,大声嚷嚷道:“TM的,这气氛,太渗人了!不被地震搞死,那也得被这状态给憋死。不行,老子得点一首歌,排解排解。”
没错,他播放的仍是那首他钟爱的《闯码头》,这家伙还是那副德行,一边深情演唱,一边摇头晃脑,可我们都知道,他是想以此方式缓解大家压抑起来的紧张情绪,也不知为什么,此情此景,这首歌听起来竟不再那么让人讨厌,居然还生出了几分温暖的味道。
气氛升温之余,墩子转头问之初道:“我说老姐,到底是啥宝贝那么重要?竟让你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将它取回。”
“好好开你的车!”我警惕道。
他却并不罢休,继续说道:“能比命都重要,那一定是非常值钱的东西,让我猜猜,难道是拇指粗的金项链?噢不,那玩意儿也管不了多少钱,莫非是像鸽子蛋的钻石?”
老实说,我也非常想知道,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竟让之初在命悬一线之际也舍不得放弃。
可程之初却微微一笑,拿出了先前我见到的那个橘黄色布口袋,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布袋打开,掏出一枚黄铜色的、类似戒指的东西。
“你看看,我猜对了吧,肯定是价值连城的首饰。不过,这玩意儿粗粗糙糙,既不像银子,更不像黄金,难道是用什么稀有材料铸造的?”墩子兴奋地揣测道。
“没啥金贵的,黄铜铸造而已。”之初解释道。
“什么?铜?就一枚铜戒指,值得你那么豁出命地——,噢,我明白了,这戒指肯定是稀世古董,秦始皇?忽必烈?总该是哪一位大人物的遗物。”墩子继续猜测道。
之初摇摇头,笑着回答道:“这并非什么价值连城的首饰,也不是流传下来的古董,而只是一枚普普通通的顶针。”
顶针这东西,很多大城市里的人压根就没见过这一物品,旧时纺织业不发达,绝大多数家庭成员的衣物、帽子、鞋垫等物品基本都是自给自足,由妇女们一针一线地缝制而成,可在缝制一些较厚的纺织品时,妇人们通常会选择在手指戴上这么一枚顶针,在穿针引线时,用顶针压住针尾使力,才不至于扎到双手。
一般的顶针通常由黄铜所制,形制粗糙,且长年累月经历针尾的磨砺,会更显斑驳。程之初手里的这枚顶针,锈迹斑斑,表面已是千疮百孔,想必,定是使用了很多年。
果然,墩子那粗汉并不明白顶针为何物,疑惑地问道:“这顶针,到底是个啥东西?”
我简单解释道:“女人缝制衣物时,用到的一种辅助工具。”
“靠!说白了,就跟干农活用的锄头一个物种?一文不值呗。”他大失所望地应道。
之初表情凝重,轻声嘀咕道:“对于你们来说,它的确是一文不值,可对我来说,它却——”
随即,她话语中断,陷入了沉默。
这枚顶针属于她母亲的遗物,其代表的意义非同寻常,更容不得他人肆意践踏,于是,我呵斥墩子道:“你懂个屁,任何东西都得看它归谁所有,才能发挥相应的价值,比如那股神,巴菲特,人家放出来的一个屁,你闻起来都觉得是香的。再比如,你这虎背熊腰的躯体,对他人来说一文不值,可对你本人,那却是无价之宝。”
墩子转过头,向我挤眉弄眼道:“我说老姬,你这话可就说得不准确了,就咱这副性感婀娜的躯体,不光自己喜欢,我家倩倩也是视若珍宝,把玩得爱不释手啊!”
我向他甩出一个白眼,对于这种丧心病狂的虐狗行为,我通常是深恶痛绝。
之初突然轻声开口道:“上世纪七十年代,作为知青,我爸被分配到川北地区一个村子里,在那里,他遇见了我妈,两人一见钟情,听我爸说,她不光人长得好看,心也非常善良,这枚顶针就记录了她对我爸的好。”
我和墩子关闭嗓门,屏住呼吸,洗耳恭听。
她继续说道:“后来,知青返城,我爸本被列入了返城名单,可他却一心想要放弃回城机会,决定陪我妈在农村白头偕老,可我妈却死活不同意,她骂我爸没出息,甚至以死相逼,无奈之下,我爸这才依依不舍地回到了城市。回城后,他们仍旧以书信保持着联系,我爸先是参了军,后来又赶上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通过经商逐渐积累起财富,后来,还将我妈接到了城里。”
我咧嘴笑道:“这——这是好事啊,哈哈,没想到这程董竟也会有这般风花雪月的浪漫故事,以前我也听你说起过,那西雅图夜未眠就是他们当年私定终生的地方,后来你爸将它买了下来,成为了自己的产业。”
墩子一惊一乍道:“啥?那地方是你家开的?我了个去,老姐你早说啊,害得我当初扮演了那么久的什么什么司机,砸上了几辈子的演技,要早知道是你家的店子,那我还不想吃哪个点哪个,想打哪个打哪个……”
程之初先是点点头,然后却苦笑着摇头道:“本以为苦日子熬到了头,生活会彻底发生改变,可两个人的身份地位却存在着天壤之别,一个是高高在上的集团老总,一个是正儿八经的农村妇女,的确算不上门当户对。当然,我爸倒是没有任何嫌弃,可我妈却承受不住别人的鄙夷眼光,‘农村悍妇、文盲、粗俗’,她被城里人定下了各种标签,随时都会听到各类讽刺的言语。没过几年,她便患上了重度抑郁症,在我只有几岁的时候,她选择用死亡解脱了一切,而这一枚顶针,便是她留给我唯一的东西。”
至此,我和墩子哑口无言,容不得我们去亵渎那一份至死不渝的伟大爱情,那枚顶针所代表的意义,胜过了任何昂贵的戒指,的确,老一辈人的爱情是淳朴的,坚贞的,甚至是超越生死的,可无论以何种方式书写自己的人生都是无可厚非的,我无法想象当年之初的母亲是过着怎样痛苦的生活,竟只能以死亡的形式抛夫弃女,可事实上,他们的爱情却是一直存活着,亘古不变。
“对不起,姐,我不知道咱妈经历了这样的人生,这东西的确宝贵,比命还珍贵,以后,谁要是再敢蔑视它,说它不是宝贝,老子就跟他急!”墩子安慰道。
如此而来,之初奋不顾身也要取回这枚顶针的缘由便顺理成章,一直以来,我总感觉她身后潜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我无法猜透,也不愿去揣测,毕竟她内心深处筑起了一座坚实的堡垒,誓死保护着那一方不堪一击的脆弱。
晚上八点左右,我们终于回到了那一座差点被我们摒弃的城市——成都。
透过模糊的车窗,街上的灯光依稀明亮,人群依然吵杂,交通依旧拥堵,可奇怪的是,这些堕入凡尘的画面却并未给我带来所谓的不安,反而赐予着不可思议的安稳与踏实。恍然间发现,那个背上行囊,自以为是,誓要寻找安宁的我,骨子里却早已习惯了城市里的喧嚣与繁琐。
至此,这一趟五彩斑斓的川西之旅终于告一段落,回到舒适的家,洗了一个酣畅淋漓的热水澡,躺在温暖的被窝中,我回想着几日来所发生的故事,这一路,我们经历过希望,也伴随着绝望,有哭有笑,有惊有喜,有生有死,灵魂与归宿不谋而合,完美地镶嵌进尘世的生活。
如今,我才真真切切地明白,色达属于他们,而成都,属于我们。
时间滴答滴答地流动,我们也时聚时散地过活,几个月来相安无事,这也让平淡的生活开始变得有些枯燥。
想来,这人吧,就是如此下贱,过惯了普通、乏味的生活,又期待那么一点小小的躁动,以此冲击已濒临困乏的细胞,可一旦冲击力度过大,造成的伤害令自己掌握不住,又迫切期望回归从前平静的状态。
六月,栀子花开的季节,也是蚯蚓准备参加高考的时节,或许她自身并未把这当回事儿,可对于小晓而言,这却是一项最严肃、最神圣的家族使命,那份本应由父母承担的忧虑和关心,潜移默化地转嫁到她身上,这姐姐所主宰的不光是自己命运的方向,更是家族命运的延续。
六月七、八日,这大概是所有少男少女都要经历的挑战,仿若鱼游龙门,大家不分敌我,奋力厮杀,将十多年寒窗苦读的结果镌刻于金榜,犹如一场血雨腥风的战斗场面,战场上有人哭,有人笑,第一次人生转折,成功或失败?只不过一场残忍的成人礼。
那两日,小晓甚至搬到了蚯蚓考点的旅舍,陪着她一起吃住,她极似了一位唠叨的母亲,张开羽翼丰盈的双翅,企图为蚯蚓开辟一条温暖舒适的后勤保障之路。
我自然是谎称公司事务繁忙,不能一同相陪,实则不愿也不敢与蚯蚓相见,毕竟脑中随时都会浮现那张狰狞的面孔,未曾想过,自己竟会惧怕一个女人到如此地步。
高考结束之后,蚯蚓并未与小晓一道回来,只道是学校组织了毕业夏令活动——去远方旅行,小晓自然是同情她,应允了这份请求,并给予了丰厚的盘缠。
那之后,小晓便整天神神叨叨,一有高考成绩的半点风声,整个人就会跟打了鸡血一般激动,其实,打心里来说,我并不看好蚯蚓这小妮子能考出高分,但又不能当面泼冷水,也只能从表面上给予小晓安慰,让她平静对待。
人吧,最不能适应的正是期望与失望之间的落差,正所谓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重,痛就会有多深,我实在不愿看到小晓摔得太过惨烈。
那一段时日,蚯蚓并不乐意给家里人汇报行程,不过出于资金的情面,她还是陆续报告了自己的安全,例如“我还活着”“我很安全”等干瘪的短信,不过也还好,至少省去了大家对她的担心。
6月23日,高考成绩出炉的日子,人生中一个要命的关卡,对于这个特殊的日子,我记忆犹新,毕竟曾经的我也在同一个日期煎熬过两次,那种漫长的等待,痛苦的煎熬,岂是常人能轻易理解的?那不光是一年奋斗的结晶,更是数十载寒窗苦读的回应,结果是未知的,答案是残酷的,而对于一个参加过复读的人来说,所经历的残酷又会比应届生多出好几倍。
若要以一种动物形容高三学子,那便是“虎”,无所畏惧,满腔热血,一身傲气,而如若也要对高四学生加以形容,那即是“狼”,独自忍受着孤独与寂寞,一旦咬准目标,便绝不松口,而唯一能证明它仍存活着的,也只有那在黑夜里发着光亮的双眼。
高三那年,我“光荣”落榜,我爸坐在灶台旁吧嗒了整晚的旱烟,可深思熟虑之后,他还是给了我一次复读的机会,也算作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高四,看着昔日里共同奋战过的同学准备着行囊,我没留给自己道别的时间,没留给自己流泪的时间,甚至没留给自己喘气的时间,对于一个失败者来说,我根本没权利去享受那番离别的黯然神伤,只能重新回到那间既熟悉又陌生的教室,瞟瞟那一张张与我毫无关系的新面孔,我无意认识他们,只与堆叠如山的参考书形影不离。
那一年,我每天休息六小时;那一年,我没有任何朋友;那一年,我不敢挪出多余的时间去猜想回报与结果。只能如机器一般,忘记冷暖,舔舐痛楚,忍受孤寂,甚至是彻底忘记自己。
而当结果即将出来之时,我又不敢去面对,如蒙着盖头的新娘,我胆颤地掀开面纱,生怕那一抹红色下藏着的是一张尖嘴獠牙的脸。
犹记得复读时候老师讲过的第一句话:“不经历复读的人生,便不是完整的人生!”。
的确,那简短的一年,让我提前预知了失败的残忍,承受了难以形容的压力,它不仅使我在高考路上证明了自己,更让我在人生道路上磨砺了自己。不管怎么说,那一年,不论多苦多累,我始终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