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入秋便开始筹备的圣驾南巡,在春末的一个黄道吉日终于启程了。
因楚氏掌权之际一直定都临安,并无南巡的先例,故裕皇的第一次南巡,均需重新定规。裕皇不喜奢靡,下令一切从简,伴驾人数一减再减,皇后抱病,后妃便只带了贵妃,永安公主向来与皇后交好,主动提出留下照顾。
此次出行,裕皇有意培养年轻官员,是以朝中大小事宜皆由两位较为年长的司徒和司空商议裁定,并派专人定期将结果上报,自己带了以谢徽为首的几名年轻臣子,并将出行路上最重要的安全事宜交由苏奕负责。
不同以往皇帝南巡时巡幸之地广、出行时间久,考虑到自己掌权时间不久,政权还不算稳固,是以此次出行,虽也选择了四五个目的地,然而实际目的地其实只有一个,那便是临安。
临安作为前朝旧都,既是世家云集之地,又是人才辈出之地,裕皇登基之后根基未稳,正是任用贤才培植自己势力的时机,笼络天下士子自然成为他的首要任务,当年请宋崇出山,也正是看重了他在更南一带的声望。
宋家一向和朝堂之人素无瓜葛,宋崇官拜大司徒之后为了避免被人怀疑结党营私而甚是谨慎结交朝中诸臣,是以自其去世之后,宋颜在朝中尚无人脉,以往宫中的消息还可以从谢徽口中得知一二,而自她和谢徽和离之后,便无从得知。原本宋颜还未察觉有何不妥,等到圣驾南巡的消息传到她的耳中的时候,已有小半年的时间了。
这么一个大好机会摆在眼前,宋颜怎能放过。从得知消息的那天起,宋颜脑中便开始翻来覆去搜寻着各种方法。
要皇上带上几个宋家的人去临安这件事,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
说不难是因为宋家原本便是出自临安,皇上随便批个什么名头带上几个宋家的人都是举手之事,说不简单是因为,这件事皇上没提,就得找个人提醒他。
这个人选就很微妙。
因为这个人不仅仅要能接触到皇上,更重要的是他要能在皇上面前说上话,且皇上肯听。
宋颜走到书桌前顺手抽出一张空白的纸,提笔将当朝正二品到正四品官员的姓名按官职列了一遍。为这点小事去求正一品的官员,传出去宋家的脸还不被她丢尽。
她摊开纸,先把和宋家没什么交情的名字勾掉,考虑到时间的原因,又勾去了不在京城的一些,最后盯着只剩下谢徽和苏奕两个名字的名单发愁。
正四品如果还不行,宋颜咬咬牙,再往下找找,她就不信九品官员里面找不到一个能帮她的人。
她提笔将之前的两个名字划掉,然后从正五品的官员写起。写着写着,一个熟悉的名字赫然出现在她的眼前。
中书侍郎,徐例。
宋颜一拍脑门,怎么把他给忘了。
前段时间宋崇的丧礼,他跟着几名官员一同来吊唁,因为品阶不高站在后面被人挡住,是以宋颜没看见他的人,后来还是从名册上知道他来过。
虽然当年宋崇最后选了贺制做关门弟子,但徐例也算是听过宋崇讲经之人,而且当年宋崇让宋颜选的时候,她推荐的可是徐例,就连之后温桓问起,她也毫不犹豫说的是他的名字,至于宋崇最后没有听她的建议,便不是她能做主的事情。
反正不管怎么样,死马当活马医,她总要试一试。
递了名帖过后,第二日下午,宋颜便来到徐府。
徐府早早有人在门口候着,见宋颜下来,赶忙上前接应,一路将人领到正厅。
徐府的正厅很是朴素。正上方挂了一块墨底金字的匾额,上面是“大象无形”四个大字,字的下面没有落款,让人不知是出自何人之手。正厅和书房中间用门隔断,推开门后,上方主位与书房的书桌刚好遥遥相对。似乎是平日鲜少有客前来的缘故,除了主位上的一桌两椅,下面的左右两方也只各放了一桌两椅,纵然如此,也将这个不大的屋子显得更狭窄了些,侧面的墙上勉强能够挂上一幅画,古董瓷器等物是再没有地方可以放置。
按说徐例也是个正五品官员,有开府之权,府内非贴金镀银,也不应如此简陋。
其中原因无外乎他出身寒门,非正五品起家,而是由正八品一步步被提拔上来,在吏部的调查表中被评为中上,还是看在他曾有在宋崇门下求学的经历。世家子弟门第鄙视之风盛行,门第较低,家世不显之人纵然位居高位,也并不能融入主流圈层。况且徐例目前的正五品,正是他们很多人的起点,便更不被人重视。
不过徐例并受这些影响,今日远远一见到宋颜,便立刻从座位上起身上前接应。
徐例一双凤眼,面部白皙温和,舒眉浅笑时像春日吹得人浑身暖融融的和风。他今日驼色内襦配青色禅衣,腰间只配了一只荷包。
宋颜远远看见他,便生出一种莫名的亲切之感。
与谢徽带着清冷味道的八面玲珑不同,也同温桓局限于对上层士族的温和有异,徐例的亲切感更像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且无远弗届,叫人感觉哪怕只是在他旁边坐着,也甚是舒服。
两人也算是半个旧识,茶过两盏,互相寒暄了一会儿,徐例目光温切,看着送宋颜缓缓开口道:“不知宋小姐今日登门拜访所谓何事?以宋家与我的交情,小姐但说无妨,若有帮得上忙的地方,徐某一定倾力相助。”
宋颜放下茶盏,笑了一下道:“还是瞒不过徐大人,我确实遇到一件事情,想请徐大人帮我出出主意。”
徐例点点头。
“那我也不瞒徐大人了。大人可听说皇上南巡的事情?”
“听说了。圣上很早便下旨筹备此事,是以我也有听说。”
“那大人可有什么法子,让皇上准许宋府的人随行?我实在思乡心切,想趁此机会回去看看。”
徐例看着她沉思了片刻,然后微笑道:“如果是别人,我还真不好替她出主意,不过宋小姐就不一样了。”
宋颜一听他有办法,眼睛一亮,连忙问道:“什么法子?”
“成公去世之后,世家的事情皇上一向只问谢侯,凭你二人的关系,请他帮你在圣上面前说上一句,应该不成问题。”
“不行不行。”宋颜听罢连连摆手,“凭我二人的关系才不方便。”她实在不想再欠谢徽人情。
“那只有一个法子了。”
宋颜拧着眉头,有预感徐例接下来说的也不会是一个好主意。
“你直接去求苏大人。”
果然,她预判的不错。这条路她听了直接想晕过去。
谢徽她是不想欠人情,苏奕她更是惹都不想惹。
徐例是真傻还是装傻,难道看不出她就是不想找这两个人才来找他出主意的?
宋颜腹诽,几分幽怨地看着他,嘴里嘟囔道:“亏我当初还看好你。”
徐例看着她无奈道:“小姐,你莫要难为鄙人这个五品小官了。你难道没有发现,苏大人这段日子不去你府上了吗?”
他这么一说,宋颜确实感觉苏奕好像许久没有来宋府了。
“那你是不是也没去找过苏大人?”
宋颜点点头:“我没事找他干什么?”她躲他还来不及。
徐例用一副“你危险了”的表情看着她。
苏奕主动找你,说明你一定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这时候要做的就是在他再次找你之前将事情快速处理干净,因为再见苏奕,就是他出手的时候。
但是很少有人会见苏奕第二面。
因为如果轮到苏奕出手,他通常会连根拔起,永绝后患。
不过像宋颜这样的情况,徐例还是第一次见。
“嗯...反正不管怎么样,你都要主动去找他。”
“那我不去会怎么样?”
徐例叹了口气,满脸写着“孺子不可教也”,叹了口气:“小姐”他顿了顿,继续道,“你有没有想过,朝中听过宋家讲学的人虽不多,但总要有几个的,再说以成公宽厚的性格,受过宋家的恩情的也数不胜数吧,众人均知宋家是奉命从临安迁移至此,岂能不知你返里之愿?那为什么竟无一人肯透露给你?你又为什么到现在才知道南巡的消息?”
宋颜听后低头思考了一小会儿,然后猛地抬起头看着徐例,却仍有些怀疑地问道:“莫不是...有人故意对我封锁南巡的消息?”
徐例没有回答她的问题,接着问道:“你若是还不能做实心底的猜测,可以去问问现在京城中,除了谢侯,谁还敢替你办事。”
她明白了。
苏奕要用南巡这件事逼得她去求他。
她一瞬间难过得想哭。
这几乎是近十年的时光中,她距离临安最近的一次,再往后,朝内朝外变化诡谲,很难再有这样的大好机会。
满心期许落空,而最残忍的莫过于要宋颜亲眼看着机会如流沙从她的指缝间漏走,且要她自己张开手掌。
几度挣扎,宋颜终究咬牙放弃,心底的不舍和遗憾挥之不去,取而代之的是沉重如山的无力感。
宋颜恨自己的无用。好恨好恨。
徐例不忍见她如此,温声劝道:“我知道你不愿做有辱宋家颜面的事情,可就算你不想,之后如果宋豫入朝为官,也要过了苏大人这关,躲不掉的。”
宋颜像是没有听到一样,双手撑膝,低着头没有说话。
良久,她用被委屈与杀意染得通红的双眸看着徐例,沉声问道:“怎么世家中就没有人想办法将他推下台?”
徐例听完眼睛登时睁大了一圈,秀眉蹙起,手掌在她的嘴唇前隔了一段距离停住,然后谨慎地四下看了一周,见没人,才收回手,松了一口气,再开口,温和的语气中明显带着警告的意味道:“千万不要再说这种话了。”
宋颜自知此话若是传出去不仅容易招致杀身之祸,并极有可能牵连徐例,也知道自己失言,连忙闭了嘴。
最后她自然是郁郁回府,可是没想到峰回路转,就在她去找徐例不久,宋颜犹记得是早春的一个下午,皇上突然下旨,说念及宋崇在其危难时抛弃故里出山相助,特许宋家伴驾,以慰思乡之情。
然宋颜已然高兴不起来,因为比起回到临安,她更想知道,这次到底是谁在背后帮了她。
因楚氏掌权之际一直定都临安,并无南巡的先例,故裕皇的第一次南巡,均需重新定规。裕皇不喜奢靡,下令一切从简,伴驾人数一减再减,皇后抱病,后妃便只带了贵妃,永安公主向来与皇后交好,主动提出留下照顾。
此次出行,裕皇有意培养年轻官员,是以朝中大小事宜皆由两位较为年长的司徒和司空商议裁定,并派专人定期将结果上报,自己带了以谢徽为首的几名年轻臣子,并将出行路上最重要的安全事宜交由苏奕负责。
不同以往皇帝南巡时巡幸之地广、出行时间久,考虑到自己掌权时间不久,政权还不算稳固,是以此次出行,虽也选择了四五个目的地,然而实际目的地其实只有一个,那便是临安。
临安作为前朝旧都,既是世家云集之地,又是人才辈出之地,裕皇登基之后根基未稳,正是任用贤才培植自己势力的时机,笼络天下士子自然成为他的首要任务,当年请宋崇出山,也正是看重了他在更南一带的声望。
宋家一向和朝堂之人素无瓜葛,宋崇官拜大司徒之后为了避免被人怀疑结党营私而甚是谨慎结交朝中诸臣,是以自其去世之后,宋颜在朝中尚无人脉,以往宫中的消息还可以从谢徽口中得知一二,而自她和谢徽和离之后,便无从得知。原本宋颜还未察觉有何不妥,等到圣驾南巡的消息传到她的耳中的时候,已有小半年的时间了。
这么一个大好机会摆在眼前,宋颜怎能放过。从得知消息的那天起,宋颜脑中便开始翻来覆去搜寻着各种方法。
要皇上带上几个宋家的人去临安这件事,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
说不难是因为宋家原本便是出自临安,皇上随便批个什么名头带上几个宋家的人都是举手之事,说不简单是因为,这件事皇上没提,就得找个人提醒他。
这个人选就很微妙。
因为这个人不仅仅要能接触到皇上,更重要的是他要能在皇上面前说上话,且皇上肯听。
宋颜走到书桌前顺手抽出一张空白的纸,提笔将当朝正二品到正四品官员的姓名按官职列了一遍。为这点小事去求正一品的官员,传出去宋家的脸还不被她丢尽。
她摊开纸,先把和宋家没什么交情的名字勾掉,考虑到时间的原因,又勾去了不在京城的一些,最后盯着只剩下谢徽和苏奕两个名字的名单发愁。
正四品如果还不行,宋颜咬咬牙,再往下找找,她就不信九品官员里面找不到一个能帮她的人。
她提笔将之前的两个名字划掉,然后从正五品的官员写起。写着写着,一个熟悉的名字赫然出现在她的眼前。
中书侍郎,徐例。
宋颜一拍脑门,怎么把他给忘了。
前段时间宋崇的丧礼,他跟着几名官员一同来吊唁,因为品阶不高站在后面被人挡住,是以宋颜没看见他的人,后来还是从名册上知道他来过。
虽然当年宋崇最后选了贺制做关门弟子,但徐例也算是听过宋崇讲经之人,而且当年宋崇让宋颜选的时候,她推荐的可是徐例,就连之后温桓问起,她也毫不犹豫说的是他的名字,至于宋崇最后没有听她的建议,便不是她能做主的事情。
反正不管怎么样,死马当活马医,她总要试一试。
递了名帖过后,第二日下午,宋颜便来到徐府。
徐府早早有人在门口候着,见宋颜下来,赶忙上前接应,一路将人领到正厅。
徐府的正厅很是朴素。正上方挂了一块墨底金字的匾额,上面是“大象无形”四个大字,字的下面没有落款,让人不知是出自何人之手。正厅和书房中间用门隔断,推开门后,上方主位与书房的书桌刚好遥遥相对。似乎是平日鲜少有客前来的缘故,除了主位上的一桌两椅,下面的左右两方也只各放了一桌两椅,纵然如此,也将这个不大的屋子显得更狭窄了些,侧面的墙上勉强能够挂上一幅画,古董瓷器等物是再没有地方可以放置。
按说徐例也是个正五品官员,有开府之权,府内非贴金镀银,也不应如此简陋。
其中原因无外乎他出身寒门,非正五品起家,而是由正八品一步步被提拔上来,在吏部的调查表中被评为中上,还是看在他曾有在宋崇门下求学的经历。世家子弟门第鄙视之风盛行,门第较低,家世不显之人纵然位居高位,也并不能融入主流圈层。况且徐例目前的正五品,正是他们很多人的起点,便更不被人重视。
不过徐例并受这些影响,今日远远一见到宋颜,便立刻从座位上起身上前接应。
徐例一双凤眼,面部白皙温和,舒眉浅笑时像春日吹得人浑身暖融融的和风。他今日驼色内襦配青色禅衣,腰间只配了一只荷包。
宋颜远远看见他,便生出一种莫名的亲切之感。
与谢徽带着清冷味道的八面玲珑不同,也同温桓局限于对上层士族的温和有异,徐例的亲切感更像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且无远弗届,叫人感觉哪怕只是在他旁边坐着,也甚是舒服。
两人也算是半个旧识,茶过两盏,互相寒暄了一会儿,徐例目光温切,看着送宋颜缓缓开口道:“不知宋小姐今日登门拜访所谓何事?以宋家与我的交情,小姐但说无妨,若有帮得上忙的地方,徐某一定倾力相助。”
宋颜放下茶盏,笑了一下道:“还是瞒不过徐大人,我确实遇到一件事情,想请徐大人帮我出出主意。”
徐例点点头。
“那我也不瞒徐大人了。大人可听说皇上南巡的事情?”
“听说了。圣上很早便下旨筹备此事,是以我也有听说。”
“那大人可有什么法子,让皇上准许宋府的人随行?我实在思乡心切,想趁此机会回去看看。”
徐例看着她沉思了片刻,然后微笑道:“如果是别人,我还真不好替她出主意,不过宋小姐就不一样了。”
宋颜一听他有办法,眼睛一亮,连忙问道:“什么法子?”
“成公去世之后,世家的事情皇上一向只问谢侯,凭你二人的关系,请他帮你在圣上面前说上一句,应该不成问题。”
“不行不行。”宋颜听罢连连摆手,“凭我二人的关系才不方便。”她实在不想再欠谢徽人情。
“那只有一个法子了。”
宋颜拧着眉头,有预感徐例接下来说的也不会是一个好主意。
“你直接去求苏大人。”
果然,她预判的不错。这条路她听了直接想晕过去。
谢徽她是不想欠人情,苏奕她更是惹都不想惹。
徐例是真傻还是装傻,难道看不出她就是不想找这两个人才来找他出主意的?
宋颜腹诽,几分幽怨地看着他,嘴里嘟囔道:“亏我当初还看好你。”
徐例看着她无奈道:“小姐,你莫要难为鄙人这个五品小官了。你难道没有发现,苏大人这段日子不去你府上了吗?”
他这么一说,宋颜确实感觉苏奕好像许久没有来宋府了。
“那你是不是也没去找过苏大人?”
宋颜点点头:“我没事找他干什么?”她躲他还来不及。
徐例用一副“你危险了”的表情看着她。
苏奕主动找你,说明你一定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这时候要做的就是在他再次找你之前将事情快速处理干净,因为再见苏奕,就是他出手的时候。
但是很少有人会见苏奕第二面。
因为如果轮到苏奕出手,他通常会连根拔起,永绝后患。
不过像宋颜这样的情况,徐例还是第一次见。
“嗯...反正不管怎么样,你都要主动去找他。”
“那我不去会怎么样?”
徐例叹了口气,满脸写着“孺子不可教也”,叹了口气:“小姐”他顿了顿,继续道,“你有没有想过,朝中听过宋家讲学的人虽不多,但总要有几个的,再说以成公宽厚的性格,受过宋家的恩情的也数不胜数吧,众人均知宋家是奉命从临安迁移至此,岂能不知你返里之愿?那为什么竟无一人肯透露给你?你又为什么到现在才知道南巡的消息?”
宋颜听后低头思考了一小会儿,然后猛地抬起头看着徐例,却仍有些怀疑地问道:“莫不是...有人故意对我封锁南巡的消息?”
徐例没有回答她的问题,接着问道:“你若是还不能做实心底的猜测,可以去问问现在京城中,除了谢侯,谁还敢替你办事。”
她明白了。
苏奕要用南巡这件事逼得她去求他。
她一瞬间难过得想哭。
这几乎是近十年的时光中,她距离临安最近的一次,再往后,朝内朝外变化诡谲,很难再有这样的大好机会。
满心期许落空,而最残忍的莫过于要宋颜亲眼看着机会如流沙从她的指缝间漏走,且要她自己张开手掌。
几度挣扎,宋颜终究咬牙放弃,心底的不舍和遗憾挥之不去,取而代之的是沉重如山的无力感。
宋颜恨自己的无用。好恨好恨。
徐例不忍见她如此,温声劝道:“我知道你不愿做有辱宋家颜面的事情,可就算你不想,之后如果宋豫入朝为官,也要过了苏大人这关,躲不掉的。”
宋颜像是没有听到一样,双手撑膝,低着头没有说话。
良久,她用被委屈与杀意染得通红的双眸看着徐例,沉声问道:“怎么世家中就没有人想办法将他推下台?”
徐例听完眼睛登时睁大了一圈,秀眉蹙起,手掌在她的嘴唇前隔了一段距离停住,然后谨慎地四下看了一周,见没人,才收回手,松了一口气,再开口,温和的语气中明显带着警告的意味道:“千万不要再说这种话了。”
宋颜自知此话若是传出去不仅容易招致杀身之祸,并极有可能牵连徐例,也知道自己失言,连忙闭了嘴。
最后她自然是郁郁回府,可是没想到峰回路转,就在她去找徐例不久,宋颜犹记得是早春的一个下午,皇上突然下旨,说念及宋崇在其危难时抛弃故里出山相助,特许宋家伴驾,以慰思乡之情。
然宋颜已然高兴不起来,因为比起回到临安,她更想知道,这次到底是谁在背后帮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