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训
国家集训队招人,最常见也是最直接的方式是向省队发函。不过花滑的情况特殊,走的是专业队和俱乐部联合培养的模式。何况这次又涉及长期外训,路佳楠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先和运动员以及俱乐部的教练聊一聊。
梁译被这个天降之喜砸得晕晕乎乎的,震惊地说不出话来。
还没反应过来,这位路教练又放出第二个重磅炸弹。
“外训?”梁译低声重复着刚刚听到的词汇。
“对。”路佳楠颔首,向小姑娘温声解释,“我看你在全青赛的表现很不错,听刘教练说你有走专业的计划,所以想问问你,如果有条件到美国外训,你愿意去么?”
路教练已经很多年没有带过青年组的小运动员了,何况面前这个小姑娘看起来文静又乖巧,年纪比自己女儿还要再小一些,开口时不自觉就放柔了语气。
到美国外训啊……
放眼当今冰坛,要说哪个教练组的女单执教水平最高,不同的人也许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但有一点毋庸置疑——不管是俄罗斯、北美还是日本,训练水平都比国内强。
想到有机会能与世界级的优秀教练一起训练,梁译的内心便是说不出的激动。可这样就要离开刘教练了吧,欣喜之余,小姑娘有些迟疑地看向自家教练。
感受到梁译的情绪,刘雪雁的内心虽有不舍,但更多的是欣慰。
“想要看到更大的世界,就要去到更高的地方呀。”她对小徒弟这样说道。
考虑到运动员还未成年,这个决定还需要了解监护人的意见。第二天下午,路佳楠又在俱乐部和两位家长见了面。
外训不是小事,原本以为要花一些时间来沟通,结果出乎他的意料,听完事情原委,这对父母只稍稍沉默片刻便接受了邀请。
“这是孩子的选择,我们知道她心里是很喜欢花滑这个项目的。”
陈婉仪的解释揭开了路佳楠的疑惑,不过下一刻,她又有些不好意思地问起文化课的学习安排。
由于自身职业的关系,夫妻俩对孩子的培养看得更为深远。
不管将来女儿选择怎样的路,成为专业运动员也好,踏踏实实求学也罢,梁陈二人始终认为小学、中学,特别是初中阶段新增的物化生和政史地课程给予人的熏陶很重要。
如果外训会让孩子缺少文化课的教育,即便梁译将来幸运地在专业领域取得成绩,在两位家长看来,她的人生也总会有那么一点点遗憾。
孩子的成长就像时间流逝一样,过了就是永远的错过了。
两人来之前在网上查过资料,知道国外的青少年专业运动员也会和同龄孩子一样在全日制学校上课,这才试着提出疑问。
“我们会和孩子现在的学校沟通好,保留她的学籍。不过到美国后,因为训练需要可能不安排孩子到学校上课,主要还是采取网络教学的方式学习。”
路佳楠有些歉然。他是专业队培养出来的运动员,对文化课学习的事情确实没有重点关注过。不过,他也是做父亲的人,将心比心当然能明白对方的顾虑。
于是思忖片刻,他又郑重承诺:“请你们放心,既然你们信任我,把孩子交给我,我和团队一定会照顾好孩子,尽量保证孩子的文化课不受到太多影响。”
和梁家相比,几乎同一时间收到消息的王旭乔家里,顾虑则更大一些。
王旭乔的父母都是运动员出身。父亲是省队的乒乓球教练,母亲是羽毛球运动员,曾经拿过几个团体赛世界冠军,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C市一所大学做体育老师。
大约是继承了父母优良的运动基因,王旭乔从上冰开始就显示出过人的天赋:俱乐部的同龄段学员里,他是第一个完成两周跳和三周跳的人。
可也正是因为父母都做过运动员,反而不希望孩子走专业路线。
他们吃过这样的苦,知道这条路有多难——领奖台再怎么荣耀,至多也不过三个位置,谁又能保证自己就是那个幸运儿呢?
远的不提,单就王旭乔所在的俱乐部来说,这些年来在青少年时期大放异彩,国内比赛拿奖拿到手软,而升至成年组却默默无闻甚至匆匆退役的运动员就不罕见。
一块儿训练的伙伴练着练着,从某一天起就再也看不见人,也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就算足够幸运练出成绩,可也留下了伴随终生的伤病。
如果不是小时候某次跟爸妈逛商场时看见有人滑冰,然后闹着要学,也许王旭乔会遵循父母的安排练一练乒乓球或者羽毛球——并非为了继承衣钵,只是想着提高身体素质,发展一个兴趣爱好而已。
打孩子第一天接触滑冰开始,王教练和孙老师的态度就是“快乐滑冰,快乐考级,拿到特长加分就是赚到。”
但此刻,这个想法却遭到运动员本人的强烈反对。
圆圆的包子脸上写满了恳求:“妈妈,我想去外训。”
别看爸爸王滨平时声音一直很大,王旭乔心里清楚的很,家里说话真正管用的只有妈妈。
“乐乐,”孙妤轻轻叫着儿子的小名,语气十分温和,“你之前不是也同意只考级,不走专业么?”
正因如此,之前才会婉拒C市市队发来的邀请。
不得不说孙老师这条回复十分高明,既婉转表达了自己的不同意,又不动声色地把话题转回来。
“你也说是以前啊。”蘑菇头少年垂下毛茸茸的脑袋,无意识地揉着手指,这是他自小就有的在紧张或害羞时的小习惯。
这孩子心里有事!孙妤和丈夫对视一眼,心下了然,又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转回来。
她在王旭乔身边坐下,拉过他的手,看着他的眼睛柔声问道:“那你能告诉妈妈,现在为什么改主意了么?”
孙老师继续循循善诱:“因为爸爸和妈妈的经历告诉我们,做运动员是很辛苦的。”
她在“很辛苦”三个字上特意加重了语气。
“现在也不轻松啊!”声音比刚才小了一点,但语气仍然没有松动。
王教练对儿子那点训练量嗤之以鼻,听了这话,没好气地哼一声:“不一样的,你现在一个星期才上10小时的冰。要是真成了专业运动员,上冰的时间起码要翻倍。”
王旭乔看着父亲,眨了眨眼睛,没有说话。
怎么又急了呢?孙老师轻轻瞪了丈夫一眼。
接受到妻子的警告,王教练掩饰性地清了清嗓子,想起儿子从小的心愿,于是换了个角度语重心长地说:“而且你不是一直说长大要当医生吗,现在你又去做运动员了,到时候还要学习,哪里有那么多的时间。”
这语气还差不多。
孙老师满意了,对上儿子又换了温婉的神色:“而且外训的话,爸爸妈妈也不可能和你一起去。”
王旭乔一愣,是的呢……他长到这么大,还没有离开家独自生活过。
可是他很快又坚定地摇头:“我不怕。”
改变想法的理由其实很简单,他在电视上无意中看到一段采访,那个曾经帮助过他的姐姐在记者问起“为什么想做专业运动员,为什么想挑战3A”时,这样回答——
想竭尽全力挑战自己的极限。
她说这句话的时候,眼睛亮晶晶的,整个人好似在发光。
就是那个瞬间,11岁的王旭乔心里蓦然生出一个强烈的念头:他也好想知道,如果继续滑下去,自己的极限在哪里。
——————
路教练的效率很高,刚过完春节,梁译就在父母的陪伴下站在国家冰雪运动集训基地的大门口,准备接受为期两个月的集训。
集训基地位于C市东南郊外的一处山岭中,远离市区,周围苍莽静谧。气派的电子闸门旁边有一棵粗壮的银杏,从外表判断至少有百岁光景。不过此时黄叶早已褪尽,只剩下错落不齐的灰褐色枝桠。
夫妻俩一直目送孩子走进传达室,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门卫大爷核验过梁译的文件,打了个电话说明情况,又递给她一张临时通行证。
“这个证你先收好,等会儿有人会带你去宿舍,办好门禁卡再收起来。”
梁译点头应好,接过证件小心地挂在脖子上。
过了一会儿,果然有人掀开门帘:“是梁译么?”
“是!”梁译赶紧从沙发上站起来,响亮地应了一声。
来人是个五十岁左右的中年女性,身材高挑,长发被整齐地绾在耳后,看起来十分干练。
她向梁译露出一抹亲切的笑容:“我叫章俐,你可以叫我章指导,也可以叫我章老师。”
“章导好。”
话音刚落,就听见面前的小姑娘甜甜地叫了一声。
章俐的心忽地一暖,她利落地拉起小姑娘身后的拖杆箱,“走吧,先带你熟悉一下环境。”
两人并排走在路上,遇上某些场馆和建筑物时,章俐会做一些简单的说明。
听了她的介绍,梁译才知道集训中心在冬奥会前才刚刚修整过。不过这里的建筑物却并不是张扬簇新的样子,反而显得低调朴实,正像这个民族留给世人最普遍的印象一样。
只有无处不在的国旗和国徽提醒着这里的与众不同:这是国家集训队,是国字号选手们日常训练的地方。
想到这里,梁译不由得攥紧了挂在胸前的证件,以一种近乎于朝圣的目光打量着周围的一切:综合训练馆、康复中心、体能中心……当然,还有必不可少的红跑道田径场。
体能训练对花滑运动员来说至关重要。不少选手在节目的后半段常常出现舞蹈有气无力、滑速下降或者跳跃摔倒的情况,与其说是技术掌握不到位动作变形,倒不如说是受限于体能无法发挥出应有的实力。
半小时后,两人终于来到运动员公寓的大门前。
章俐带着梁译办好门禁卡和饭卡,原本打算等她在宿舍安顿下来才走,无奈临时又接到其他安排,临走前只得匆匆嘱咐:“好好休息,明天早上八点半记得到报告厅参加开营仪式呀。”
——————
寝室在三楼,是两室一厅一卫的布局。
梁译刚推开门,就看见客厅里有一个扎着长马尾的女生背对着她,坐在一张小凳子上收拾行李。
对方听到动静转头过来,目光在她脸上停留片刻,唇角随即扬起灿烂的弧度:“可算把你盼来了,我叫金子嘉,你是梁译吧,章导和我说过你。”
凡事就怕比较,基地里无论是雪上项目还是隔壁的大道短道,无一不是“人丁兴旺”。在它们的衬托下,花滑的境况更显得“凄凄惨惨戚戚”。
听章俐说自己很快会有一个新室友,金子嘉内心别提有多高兴了。
见梁译初来乍到,东西又多,热情的金子嘉又主动提出帮忙。她今年19岁,两年前曾代表中国女单参加奥运会,也是队里目前成年组选手中竞技水平最高的运动员。
梁译早就在电视上看过她的比赛,只是两人一直没有在赛场上正式打过照面。如今终于见到本尊,且对方又是这么热情亲切的一个姐姐,梁译的内心既激动又感动。
但她却没有直接应下,而是略带踌躇地望向她的右脚——那只脚踝上有一个黑色的支具。
两个月前,金子嘉的右踝关节出现应力性骨折。医生看过后建议保守治疗,她今天就是刚从医院做完复查回来。
金子嘉发觉梁译的目光,却对她的顾虑不以为意,随意地摆摆手说:“只是暂时不能上冰,其他没关系的。”
最后,梁译还是没能抗住师姐的热情。
到底练着同一个项目,又都是十几岁的姑娘,虽然从前不在一处训练,但经过一下午的接触,彼此很快就熟悉起来。
东西收拾完毕,金子嘉很自然地挽起她的胳膊一起去食堂。
两人边吃边聊,梁译这才知道,原来今天来接她的章教练和路指导其实是两口子。
说着说着,金子嘉忽然发现一个问题——梁译是单名,连名带姓地叫总觉得不够亲近, “译”这个字,叠起来叫也不顺口。
“爸爸妈妈一般都叫我霜霜,霜降的霜,我是霜降那天生的。”
“那我以后也叫你霜霜。”金子嘉爽快地拍板。
上个奥运赛季,国家队为几位出征奥运的选手聘请了美国的编舞教练,说起外训的话题,金师姐显然比梁译更有经验。
才刚听到俱乐部的名字,她便会心一笑:“那应该会请Shirley来帮你编节目了,她要求特别严格。”
怎么严格?会骂人么?梁译很好奇。
“她喜欢扣细节,有时候一小节舞蹈能练一下午。”回忆起从前外训的日子,金子嘉的语气充满怀念,“不过她人特别好,而且真的帮助很大,处久了你就知道了。”
说完训练,过来人又分享了异国的生活经验。
对于师姐的分享,梁译听得津津有味。她还没有在国外生活的经历,对即将到来的外训非常憧憬。
一直聊到宿管阿姨熄灯查房,两个人才恋恋不舍地各自回房间。
临别前,金子嘉好奇地问:“好像说男单那边也要送一个人和你一起去外训,霜霜,你知道是谁么?”
梁译诚实地摇头。
这也不能怪她,虽然两人都是从省队进入国家队,但金子嘉来自H省——国内老牌的冰雪运动中心,在国家队师兄姐弟非常多,和她相比自然是人脉广泛、消息灵通。
梁译被这个天降之喜砸得晕晕乎乎的,震惊地说不出话来。
还没反应过来,这位路教练又放出第二个重磅炸弹。
“外训?”梁译低声重复着刚刚听到的词汇。
“对。”路佳楠颔首,向小姑娘温声解释,“我看你在全青赛的表现很不错,听刘教练说你有走专业的计划,所以想问问你,如果有条件到美国外训,你愿意去么?”
路教练已经很多年没有带过青年组的小运动员了,何况面前这个小姑娘看起来文静又乖巧,年纪比自己女儿还要再小一些,开口时不自觉就放柔了语气。
到美国外训啊……
放眼当今冰坛,要说哪个教练组的女单执教水平最高,不同的人也许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但有一点毋庸置疑——不管是俄罗斯、北美还是日本,训练水平都比国内强。
想到有机会能与世界级的优秀教练一起训练,梁译的内心便是说不出的激动。可这样就要离开刘教练了吧,欣喜之余,小姑娘有些迟疑地看向自家教练。
感受到梁译的情绪,刘雪雁的内心虽有不舍,但更多的是欣慰。
“想要看到更大的世界,就要去到更高的地方呀。”她对小徒弟这样说道。
考虑到运动员还未成年,这个决定还需要了解监护人的意见。第二天下午,路佳楠又在俱乐部和两位家长见了面。
外训不是小事,原本以为要花一些时间来沟通,结果出乎他的意料,听完事情原委,这对父母只稍稍沉默片刻便接受了邀请。
“这是孩子的选择,我们知道她心里是很喜欢花滑这个项目的。”
陈婉仪的解释揭开了路佳楠的疑惑,不过下一刻,她又有些不好意思地问起文化课的学习安排。
由于自身职业的关系,夫妻俩对孩子的培养看得更为深远。
不管将来女儿选择怎样的路,成为专业运动员也好,踏踏实实求学也罢,梁陈二人始终认为小学、中学,特别是初中阶段新增的物化生和政史地课程给予人的熏陶很重要。
如果外训会让孩子缺少文化课的教育,即便梁译将来幸运地在专业领域取得成绩,在两位家长看来,她的人生也总会有那么一点点遗憾。
孩子的成长就像时间流逝一样,过了就是永远的错过了。
两人来之前在网上查过资料,知道国外的青少年专业运动员也会和同龄孩子一样在全日制学校上课,这才试着提出疑问。
“我们会和孩子现在的学校沟通好,保留她的学籍。不过到美国后,因为训练需要可能不安排孩子到学校上课,主要还是采取网络教学的方式学习。”
路佳楠有些歉然。他是专业队培养出来的运动员,对文化课学习的事情确实没有重点关注过。不过,他也是做父亲的人,将心比心当然能明白对方的顾虑。
于是思忖片刻,他又郑重承诺:“请你们放心,既然你们信任我,把孩子交给我,我和团队一定会照顾好孩子,尽量保证孩子的文化课不受到太多影响。”
和梁家相比,几乎同一时间收到消息的王旭乔家里,顾虑则更大一些。
王旭乔的父母都是运动员出身。父亲是省队的乒乓球教练,母亲是羽毛球运动员,曾经拿过几个团体赛世界冠军,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C市一所大学做体育老师。
大约是继承了父母优良的运动基因,王旭乔从上冰开始就显示出过人的天赋:俱乐部的同龄段学员里,他是第一个完成两周跳和三周跳的人。
可也正是因为父母都做过运动员,反而不希望孩子走专业路线。
他们吃过这样的苦,知道这条路有多难——领奖台再怎么荣耀,至多也不过三个位置,谁又能保证自己就是那个幸运儿呢?
远的不提,单就王旭乔所在的俱乐部来说,这些年来在青少年时期大放异彩,国内比赛拿奖拿到手软,而升至成年组却默默无闻甚至匆匆退役的运动员就不罕见。
一块儿训练的伙伴练着练着,从某一天起就再也看不见人,也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就算足够幸运练出成绩,可也留下了伴随终生的伤病。
如果不是小时候某次跟爸妈逛商场时看见有人滑冰,然后闹着要学,也许王旭乔会遵循父母的安排练一练乒乓球或者羽毛球——并非为了继承衣钵,只是想着提高身体素质,发展一个兴趣爱好而已。
打孩子第一天接触滑冰开始,王教练和孙老师的态度就是“快乐滑冰,快乐考级,拿到特长加分就是赚到。”
但此刻,这个想法却遭到运动员本人的强烈反对。
圆圆的包子脸上写满了恳求:“妈妈,我想去外训。”
别看爸爸王滨平时声音一直很大,王旭乔心里清楚的很,家里说话真正管用的只有妈妈。
“乐乐,”孙妤轻轻叫着儿子的小名,语气十分温和,“你之前不是也同意只考级,不走专业么?”
正因如此,之前才会婉拒C市市队发来的邀请。
不得不说孙老师这条回复十分高明,既婉转表达了自己的不同意,又不动声色地把话题转回来。
“你也说是以前啊。”蘑菇头少年垂下毛茸茸的脑袋,无意识地揉着手指,这是他自小就有的在紧张或害羞时的小习惯。
这孩子心里有事!孙妤和丈夫对视一眼,心下了然,又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转回来。
她在王旭乔身边坐下,拉过他的手,看着他的眼睛柔声问道:“那你能告诉妈妈,现在为什么改主意了么?”
孙老师继续循循善诱:“因为爸爸和妈妈的经历告诉我们,做运动员是很辛苦的。”
她在“很辛苦”三个字上特意加重了语气。
“现在也不轻松啊!”声音比刚才小了一点,但语气仍然没有松动。
王教练对儿子那点训练量嗤之以鼻,听了这话,没好气地哼一声:“不一样的,你现在一个星期才上10小时的冰。要是真成了专业运动员,上冰的时间起码要翻倍。”
王旭乔看着父亲,眨了眨眼睛,没有说话。
怎么又急了呢?孙老师轻轻瞪了丈夫一眼。
接受到妻子的警告,王教练掩饰性地清了清嗓子,想起儿子从小的心愿,于是换了个角度语重心长地说:“而且你不是一直说长大要当医生吗,现在你又去做运动员了,到时候还要学习,哪里有那么多的时间。”
这语气还差不多。
孙老师满意了,对上儿子又换了温婉的神色:“而且外训的话,爸爸妈妈也不可能和你一起去。”
王旭乔一愣,是的呢……他长到这么大,还没有离开家独自生活过。
可是他很快又坚定地摇头:“我不怕。”
改变想法的理由其实很简单,他在电视上无意中看到一段采访,那个曾经帮助过他的姐姐在记者问起“为什么想做专业运动员,为什么想挑战3A”时,这样回答——
想竭尽全力挑战自己的极限。
她说这句话的时候,眼睛亮晶晶的,整个人好似在发光。
就是那个瞬间,11岁的王旭乔心里蓦然生出一个强烈的念头:他也好想知道,如果继续滑下去,自己的极限在哪里。
——————
路教练的效率很高,刚过完春节,梁译就在父母的陪伴下站在国家冰雪运动集训基地的大门口,准备接受为期两个月的集训。
集训基地位于C市东南郊外的一处山岭中,远离市区,周围苍莽静谧。气派的电子闸门旁边有一棵粗壮的银杏,从外表判断至少有百岁光景。不过此时黄叶早已褪尽,只剩下错落不齐的灰褐色枝桠。
夫妻俩一直目送孩子走进传达室,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门卫大爷核验过梁译的文件,打了个电话说明情况,又递给她一张临时通行证。
“这个证你先收好,等会儿有人会带你去宿舍,办好门禁卡再收起来。”
梁译点头应好,接过证件小心地挂在脖子上。
过了一会儿,果然有人掀开门帘:“是梁译么?”
“是!”梁译赶紧从沙发上站起来,响亮地应了一声。
来人是个五十岁左右的中年女性,身材高挑,长发被整齐地绾在耳后,看起来十分干练。
她向梁译露出一抹亲切的笑容:“我叫章俐,你可以叫我章指导,也可以叫我章老师。”
“章导好。”
话音刚落,就听见面前的小姑娘甜甜地叫了一声。
章俐的心忽地一暖,她利落地拉起小姑娘身后的拖杆箱,“走吧,先带你熟悉一下环境。”
两人并排走在路上,遇上某些场馆和建筑物时,章俐会做一些简单的说明。
听了她的介绍,梁译才知道集训中心在冬奥会前才刚刚修整过。不过这里的建筑物却并不是张扬簇新的样子,反而显得低调朴实,正像这个民族留给世人最普遍的印象一样。
只有无处不在的国旗和国徽提醒着这里的与众不同:这是国家集训队,是国字号选手们日常训练的地方。
想到这里,梁译不由得攥紧了挂在胸前的证件,以一种近乎于朝圣的目光打量着周围的一切:综合训练馆、康复中心、体能中心……当然,还有必不可少的红跑道田径场。
体能训练对花滑运动员来说至关重要。不少选手在节目的后半段常常出现舞蹈有气无力、滑速下降或者跳跃摔倒的情况,与其说是技术掌握不到位动作变形,倒不如说是受限于体能无法发挥出应有的实力。
半小时后,两人终于来到运动员公寓的大门前。
章俐带着梁译办好门禁卡和饭卡,原本打算等她在宿舍安顿下来才走,无奈临时又接到其他安排,临走前只得匆匆嘱咐:“好好休息,明天早上八点半记得到报告厅参加开营仪式呀。”
——————
寝室在三楼,是两室一厅一卫的布局。
梁译刚推开门,就看见客厅里有一个扎着长马尾的女生背对着她,坐在一张小凳子上收拾行李。
对方听到动静转头过来,目光在她脸上停留片刻,唇角随即扬起灿烂的弧度:“可算把你盼来了,我叫金子嘉,你是梁译吧,章导和我说过你。”
凡事就怕比较,基地里无论是雪上项目还是隔壁的大道短道,无一不是“人丁兴旺”。在它们的衬托下,花滑的境况更显得“凄凄惨惨戚戚”。
听章俐说自己很快会有一个新室友,金子嘉内心别提有多高兴了。
见梁译初来乍到,东西又多,热情的金子嘉又主动提出帮忙。她今年19岁,两年前曾代表中国女单参加奥运会,也是队里目前成年组选手中竞技水平最高的运动员。
梁译早就在电视上看过她的比赛,只是两人一直没有在赛场上正式打过照面。如今终于见到本尊,且对方又是这么热情亲切的一个姐姐,梁译的内心既激动又感动。
但她却没有直接应下,而是略带踌躇地望向她的右脚——那只脚踝上有一个黑色的支具。
两个月前,金子嘉的右踝关节出现应力性骨折。医生看过后建议保守治疗,她今天就是刚从医院做完复查回来。
金子嘉发觉梁译的目光,却对她的顾虑不以为意,随意地摆摆手说:“只是暂时不能上冰,其他没关系的。”
最后,梁译还是没能抗住师姐的热情。
到底练着同一个项目,又都是十几岁的姑娘,虽然从前不在一处训练,但经过一下午的接触,彼此很快就熟悉起来。
东西收拾完毕,金子嘉很自然地挽起她的胳膊一起去食堂。
两人边吃边聊,梁译这才知道,原来今天来接她的章教练和路指导其实是两口子。
说着说着,金子嘉忽然发现一个问题——梁译是单名,连名带姓地叫总觉得不够亲近, “译”这个字,叠起来叫也不顺口。
“爸爸妈妈一般都叫我霜霜,霜降的霜,我是霜降那天生的。”
“那我以后也叫你霜霜。”金子嘉爽快地拍板。
上个奥运赛季,国家队为几位出征奥运的选手聘请了美国的编舞教练,说起外训的话题,金师姐显然比梁译更有经验。
才刚听到俱乐部的名字,她便会心一笑:“那应该会请Shirley来帮你编节目了,她要求特别严格。”
怎么严格?会骂人么?梁译很好奇。
“她喜欢扣细节,有时候一小节舞蹈能练一下午。”回忆起从前外训的日子,金子嘉的语气充满怀念,“不过她人特别好,而且真的帮助很大,处久了你就知道了。”
说完训练,过来人又分享了异国的生活经验。
对于师姐的分享,梁译听得津津有味。她还没有在国外生活的经历,对即将到来的外训非常憧憬。
一直聊到宿管阿姨熄灯查房,两个人才恋恋不舍地各自回房间。
临别前,金子嘉好奇地问:“好像说男单那边也要送一个人和你一起去外训,霜霜,你知道是谁么?”
梁译诚实地摇头。
这也不能怪她,虽然两人都是从省队进入国家队,但金子嘉来自H省——国内老牌的冰雪运动中心,在国家队师兄姐弟非常多,和她相比自然是人脉广泛、消息灵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