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译和王旭乔外训的YT俱乐部位于芝加哥北部的一个小镇,这里依山傍水,风景秀美。

    YT两个字母实际上就是创始人夫妻的姓氏结合。妻子Shirley Yuen,也就是金子嘉口中那位Shirley老师是一位美籍华裔,中文名写作严咏真。她祖籍广东顺德,退役前是一位冰舞运动员,尤其擅长滑行表演,是俱乐部主要的编舞老师。

    除了帮自家学员编节目,Sherry偶尔也接外面的订单,上个奥运周期,她便和中国花滑队连续合作了好几个赛季,为出征奥运的选手编了不少经典节目。

    丈夫Mathew Tuener实力同样雄厚,他是国际滑联历史上最早尝试四周跳的男单选手之一,在役时更是一度创下蝉联五届世锦赛冠军的记录。

    拥有世界冠军,甚至奥运冠军头衔的知名教练不少,但Mathew还有一个更值得弟子们骄傲的身份——ISU教学示范片中6种跳跃动作的示范者。

    技术规范加上滑行优美,几十年来俱乐部培养出不少花滑明星,训练馆大厅正中央那面密密麻麻的冠军墙就是夫妻俩教学成果的无声证明。

    教练组盛名在外,慕名而至的学生自然不少。俱乐部里大大小小、男男女女加起来共有200多人,绝大部分是单人滑选手。

    单是梁译和王旭乔这种漂洋过海来外训的运动员就有五六个。

    僧多粥少,除了编舞或者教授新动作、改技术等少数特殊情况,运动员们大部分时间里都跟着自己的助教练习。当然,整体的训练计划是由主教练Mathew根据运动员的特点统筹安排的——他在役时本来就以高飘远的跳跃闻名,做了教练以后,更是总结出不少高效的教学方法。

    梁译和王旭乔的收获都很大。

    街边的树木重新染上青绿,窗外割草机取代了铲雪车的工作,不知不觉间他们已经在这片陌生的国度训练生活三个月了。

    夏季大概是芝加哥一年中最舒服的时候,哪怕是公认气温最高的七月,从密歇根湖畔吹来的风仍旧带着湿润的凉意,吹在身上一阵清爽。

    他们住在一套带有独立院子和车库的独栋别墅里,是出国前由国家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帮忙租下的。从这里走路去俱乐部和梁译学芭蕾的舞蹈学校也就半小时功夫,很是方便。

    房子一共两层:楼上是三间卧房和两间浴室,楼下是餐厅、健身房和厨房,厨房的后门还连着一方院子。

    盛夏时节,院子里的草坪郁郁葱葱,弥漫着阵阵青草香气,偶尔还能看到松鼠们在其间飞快地穿梭嬉戏,一片生机盎然。

    天气好的时候,路佳楠也会带着他们在院子里进行简单的陆地训练。

    周五俱乐部休息一天。吃过早饭,教练们驱车去日本领事馆取护照,顺便进城完成例行采购。两个运动员先在楼下健身房完成每天例行的力量训练和陆地练习,又回到各自卧室上网课。

    除非遇上比赛或是其他特殊情况,否则每周教练都会尽量安排相对完整的时间,让两个中学生补习文化课。

    偌大的房子一时变得安静,只有楼下的洗碗机和洗衣机还在孜孜不倦地工作,发出轻微的轰鸣声。

    梁译刚上完两节数学课,正准备休息一会儿,就听到有人在敲门。

    “有一道题不会做……”王旭乔皱着眉头站在门口,手里拿着一本数学练习册,看起来颇为苦恼。

    梁译接过练习册,侧身让他走进房间,又搬了把椅子放在自己书桌旁边示意他坐下:“你先坐,我看一下。”

    王旭乔应了一声,在椅子上乖乖坐下——依然是双手覆在合拢的膝盖上的姿势。

    数学并不是梁译最擅长的科目,不过到底是七年级的前辈,解答五年级的题目大体是没问题的,尤其困扰王旭乔的还是行程问题中经典的环形追击问题。

    思忖片刻,她从桌子上抽出一张草稿纸“刷刷”地写了起来。写完后,把草稿纸转到王旭乔的方向,这才开始解释自己的思路。

    王旭乔的数学基础不错,梁译只稍微点了一两句他就反应过来。找到正确思路,小学生兴冲冲地接过本子就开始奋笔疾书。见此情景,梁老师也心满意足地打开自己的练习册。

    一通百通,很快王旭乔就做完了全部题目。正想和梁译确认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就发现她眉头紧锁,右手握着笔在草稿纸上写写停停,却久久没有在练习册上动笔——完全是一副沉浸在自己思绪中的模样。

    他好奇地瞥了一眼,梁译面前那本练习册的其他位置都被整齐的字迹覆盖,只有这道题目之下是一片空白。

    题干很短,倒是随后的两个三角形异常醒目,看起来是一道几何证明题。

    这个时候和她说话会影响她做题的吧……见梁译专心致志地思考,少年收回目光,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再等一等。

    百无聊赖之下,他的视线很自然地从练习册上转移到房间本身。

    两人的卧室结构相同,室内布局也很相似,甚至于房间里的家具,比如床、书桌、衣柜,都是他们到美国后一起买的同款。

    按说两间卧室的相似度应该很高,可是人进到屋子里的感受却完全不同:床上铺着粉色的四件套,书架上摆着多肉盆栽,沙发上堆着的各色毛绒玩偶,还有房间里若有似无的甜甜的花果香味……

    刚才只顾着埋头做题,还没什么特别的感觉,但此刻,在“无所事事”的情况下,所有感官就像被突然放大了一样,不一会儿,待在房间里的男生渐渐变得无所适从。

    就在坐立难安的时候,视线正前方的晾衣架忽然引起他的注意——准确来说,是衣架上挂着的一件白色外套捕捉了他的目光。

    毕竟同款衣架他自己屋子里也有一个,而这件外套却是他没有的。

    起码,是目前的他没有的。

    那是中国代表队本赛季JGP选手指定的比赛用服。

    年初的世青赛,中国运动员王嘉莹在赛前六分钟练习中不慎受伤,无奈只得临时退赛,本赛季中国女单因此仅得到两个JGP参赛资格。

    梁译是全青赛冠军,又在内部选拔赛中断层胜出,早早就锁定一个名额。

    出征JGP的选手都有这样一件外套。

    王旭乔很难忘记自己刚到国家集训队时的震撼,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随处可见的国旗。

    除了冰室的墙上悬挂着一面巨型国旗外,最常见到国旗的地方是在衣服上——国家队里从教练员到运动员,多少都拥有几件绣有国旗或是写有China字样的衣服。

    这是一种认可,也是一种激励。

    就连他的父母都有几件这样的衣服,这是他们曾经身为国家队一份子的见证。

    从前看到这样的服装还没有什么特殊感受,但现在……自己终于有机会与国家队的前辈们一起学习,一起训练,王旭乔从未像此刻一样,期盼着自己也能拥有一件这样的外套。

    不管从事哪个竞技体育项目,“国字号”对运动员们来说都有无与伦比的吸引力吧,穿上这件衣服,代表的不仅是自己,更是国家。

    尤其是到芝加哥以后,站在异国的土地上,说着外语,他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中国的运动员:来自中国,生长在中国,渴望代表中国的运动员。

    于是,和俱乐部里的异国同门一起训练的时候,王旭乔心里很自然地就会绷起一根弦——不能放松,不能懈怠。

    因为不想给自己的队伍丢脸。

    如果有一天,自己能够代表祖国在世界赛场出征,这样的经历该是怎样的一种荣誉啊!

    少年兀自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直到女生熟悉的嗓音将他带回现实世界——

    “在看什么呀?”

    刚把那道棘手的证明题解决完,转眼就看见这颗栗子头一言不发地看着前方。梁译一时好奇,忍不住问道。

    忘了交代,考虑到美国剪头发很贵,出国前王乐乐的蘑菇头就被集训队里的老师傅剪成了干脆利落的板寸。

    如今三个月过去,板寸不知不觉变成了一颗毛茸茸的栗子头。

    不过,这个栗子头的造型应该不会持续太久,因为章教练从亚马逊网购的那套完整的理发工具已经在路上了。

    “霜霜姐姐……”

    栗子头少年的目光从白色外套上恋恋不舍地移开,迎上梁译的视线,轻轻地唤了一声。

    梁译不解地挑眉。

    王旭乔抿唇,过了几秒钟,像是下定决心一般飞快地开口:“我可以看一下那件外套么?”

    即使两人已经在同一屋檐下朝夕相处了几个月,一起训练,一起学习,关系较之前亲近了不少,但王旭乔潜意识里对提出这样的请求仍然感到羞耻。

    不待梁译回答,少年已经侧头避开她的目光,只可惜脸上一丝可疑的红晕泄露了他此刻真实的心情。

    尽管对方话语中并没有明确指出是哪件外套,但梁译几乎顷刻间就明白了他的意思。

    “当然可以呀!”

    梁译说着,走到衣架前取下那件衣服,两手拉着肩膀的位置,大方地在他面前展开。

    这是一件白色的立领运动外套,拉链也是白色的,只有手臂处有一抹红色图案作为点缀,看起来简洁大方。

    无论是款式还是材质,都与市面上很多运动品牌的外套大同小异——只除了左边胸口的位置多了一面五星红旗。

    王旭乔深深地望着那面国旗,目光真挚而又虔诚。

    什么时候,他也能穿着这样的衣服去比赛呢?

    少年的心里既羡慕,又期盼。

    “你也会有的。”

    梁译望着王旭乔的眼睛,仿佛读出了他的期待。

    女生的声音很轻,语气却十分笃定:“等你升组,就轮到你了。”

    说这话时,正午的阳光从窗外照进来,透过她的侧脸轻柔地落在墙上,留下一片温和的光晕。这样温情又感动的时刻,王旭乔本该说些什么来回应师姐的鼓励,可他的肚子却不合时宜地发出抗议。

    脸上刚刚散去的热意,似乎又有卷土重来的迹象。

    好在梁译的肚子也适时唱起空城计。

    两人面面相觑,片刻后不约而同地笑出声来。

    “要不我们做饭吃吧。”梁译兴冲冲提议。

    坦白说,这并不是一个靠谱的主意。自打离开集训队,训练之外的其他一切生活琐事,包括但并不仅限于洗衣做饭、打扫房间等等,几乎都被两位教练一手包圆了。

    试想一下,一个从来没做过饭的人,真的可以在第一次做饭的时候就正常张罗一顿午饭么?

    王旭乔那不太丰富的生活常识告诉他,大概不行。

    这个结论在四年级写的作文里就已经很明确了:班里一堆同学“第一次下厨/做饭”的经历,就没有几个成功的。

    可如果那个人是霜霜姐姐呢?

    那或许……还是有一点点可能的吧。

    王旭乔有些不确定地想。

    不是他对梁译的滤镜太厚,只是从认识的那天起,她在王旭乔面前就是一副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形象。

    和国内一样,这边也用燃气灶,只不过燃气灶下方还配有一台嵌入式的烤箱——理论上不会出现控不准火候的情况。

    至于调味品么……盐和糖都被打磨成细颗粒,好像也不容易放不准。

    而且那些鸡精、酱油甚至于老干妈之类的带有中国特色的调味品,还有大米什么的,教练也早就驱车到南边的中国城买好了。

    王旭乔在脑海中飞快地过了一遍容易导致做饭失败的因素,想想他们应该都能避开,于是只稍微犹豫了一下就点头赞成,把两个教练出门前交代的“等他们回来再做饭”的嘱咐完全抛在脑后。

    话又说回来,虽然教练说等他们回来做午饭,但如果回来时发现有现成的午饭可以吃,想必会很高兴的吧!

    怀着这样朴素而又美好的期待,两个人开始在厨房“大展身手”。虽然手头没有菜谱,但梁译和王旭乔模仿着教练们平时烧饭的模样,竟然也整出了两菜一汤。

    当然,梁译还是很照顾师弟的,比较麻烦和危险的工作,譬如开火掌勺,她都亲力亲为,只给王旭乔安排了一些洗菜和递盘子之类的活。

    刀工什么的,完全没有——荤菜只做了虾,超市里都处理好了。

    “好吃么?”梁译有些紧张地问。

    王旭乔没有说谎的习惯,盘中食物的味道让他很难坦然地给出“好吃”的评价,当然也绝对称不上难吃,最多就是青菜的口感老了一点点,汤的味道奇怪了一点点。

    果然理论是一回事,实践是另一回事。11岁半的王旭乔深刻领悟到这个朴素的真理。

    心里这样想着,对上梁译一双充满期待的眸子,那句已经到嘴边的“不太好吃”却硬是生生被咽了下去,反而鬼使神差地点了点头。

    梁译将信将疑地自己也吃了一口,然后,神色复杂地望向王旭乔……

    这顿午餐最终还是没有送到教练面前。

章节目录

逐梦(花滑)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绿豆糕和叉烧包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绿豆糕和叉烧包并收藏逐梦(花滑)最新章节